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涵义 “七五”期间经济改革的三项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如何认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弄清它的涵义,对于落实“七五”计划,搞好“七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涵义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是扩大商品流通;有的同志认为是增加市场设施、改进流通手段;有的同志认为,应建立各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三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借鉴世界银行老年经济的“五支柱”模式,我国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包括:(1)建立不适用任何法定职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公民的非缴费型的“零支柱”;(2)健全缴费型的“第一支柱”,即有效保障有正式工作公民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年金制度;(3)进一步健全强制性的“第二支柱”,即提高有正式工作公民退休后生活质量的职业养老金制度;(4)进一步健全自愿性的“第三支柱”,即保障公民个人的自愿性的个人商业保险养老金制度;(5)进一步健全非正规保障的“第四支柱”,完善伦理性的家庭保险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市各地农村正在开展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文拟就如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推进农村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唐宋人通过对“趣”作为诗作审美本质的初步阐说及对其的界分,将“趣”提升为了诗论的审美范畴;明人进一步对“趣”作为诗歌审美的质性要素及其生成与本质特征展开阐说,并将“趣”引入到了曲论及小说批评与理论中;清人则贯注“趣”以更深刻的理论意义与鲜明的时代色彩,古典“趣”论在戏曲理论批评中又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李兵  刘平 《船山学刊》2004,(3):75-78
本文通过从辨析“优”的本义入手 ,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片面理解 ;通过分析“学而优”和“仕”的关系 ,进一步阐述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的本来面貌 ;最后剖析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贞节的结构、演变及其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包含“夫妻之贞”、“从一之贞”和“童贞”三个层面 ;就其产生的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夫妻之贞”到“从一之贞” ,再到“童贞”的发展变化 ;就其关系而言 ,“从一之贞”的提倡进一步强化了“夫妻之贞” ,而“童贞”的大力鼓吹又使得再嫁成为困难的事情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从一之贞”的观念 ,最终有利于“夫妻之贞”的维持。国家提倡贞节的本质在于通过女性恪守贞节 ,履行养老抚孤的社会责任 ,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 ,最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民间投资正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领域一个日益突出的“亮点”。这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促成 ,也是民营企业自身优势的体现。与此同时 ,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 ,要协调政府、国有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纽带”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民营企业自身要走改革之路。以期对当前民间投资的启动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深入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要加强学习研究,深化教育,形成充分认同和高度自觉;要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进一步弘扬创业、创新精神;要着眼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要立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弘扬和谐精神;要增强信心,保持饱满精神状态,形成良好工作作风,像大庆那样,使我省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谐、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强调“科研为民” ;“以人为本”凸现人才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帅启朗 《社会科学》2002,4(10):8-12
江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关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指示 ,是继“七一”重要讲话以来 ,对“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的新突破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规律 ,是我们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谭双泉 《云梦学刊》2001,22(3):8-1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工业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深受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重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落实"三个代表"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熊奕  尹立军 《云梦学刊》2005,26(4):92-94
《阿斯彭文稿》中隐藏的性别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对故事叙述者动机的消解,他对阿斯彭文稿的狂热追求下掩盖着他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其次作者也成功地消解了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在叙述者看来,女性的最终价值体现为“物化”的价值。作者对于《阿斯彭文稿》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意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作品中的“隐含作者”隐晦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谭东波 《云梦学刊》2004,25(6):51-53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源泉。这一科学体系具有专题化的表达方式和辐射式的逻辑结构,是一个与时俱进、朝气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要深刻理解和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不在于主观思辨,而是重在制度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吕双伟 《云梦学刊》2002,23(5):55-58
卢照邻现存诗文中 ,始终充溢着忧愁悲苦的孤独寂寞之气 ,这是由于创作主体的“骚怨”精神决定的。从其作品 ,主要是思乡及赠答诗文来阐释其“骚怨”创作精神的具体物化形式 ,揭示卢照邻诗文创作“骚怨”的特点及原因。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卢照邻是唐代第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 ,开其后的柳宗元、李贺等用“骚怨”精神创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三礼等典籍,结合文本,我们对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考辨。周代以来,在宗庙与祭祀上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周代还有四祀形式。这在诗经中表现得清楚明显,人们常将两个系统混一,因此引起争论。《楚辞》以灵均代言,《离骚》就是祭祀诗,“皇考”指父亲。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金砖 《云梦学刊》2002,23(1):124-126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论争虽然历时已久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众说纷坛 ,见智见仁。如“编辑学者化”中的“学者”是广义上的所有学科领域中的学者 ,还是狭义上的编辑学科领域中的学者的问题 ;编辑自身修炼中的“博”与“精”的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18.
周石峰 《云梦学刊》2007,28(3):61-65
华北危机将天津商人置于历史“事件”的中心,商人的国民身份因此而凸显,积极抗日的呼声、维持地方秩序的举措,蕴含着“私利”与“国权”的双重考量,而采用抵制日货作为民族主义情感的主要表达形式,更加剧了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既是“国民”,又是“商人”,亦“民”亦“商”,唯有把握此一双重身份,方能真正同情性地理解民族主义运动中商人的诸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段益民  陈铁义 《云梦学刊》2000,21(2):84-86,,104,
本文研究聚合于体态语义场的“V了VN”结构,试图证明:1语法格式的综合体在时态、动态、语气等方面非周延性、非对称性等兼具相关格式的某些特点。2中心动词对相关成分的影响可以集聚在同异和有无两方面。如:主语(数量):同/异;状语(工具):有/无;定语(类属):有/无。  相似文献   

20.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5,26(2):28-37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