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005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林蔚文研究员的新著《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全书36万字,分为百越民族历史概述;人口、土地与社会形态;原始宗教与图腾神灵信仰;社会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百越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等六章。书中还配有几十幅插图和照片。这是作者继2003年出版《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百越民族历史文化的力作,值得祝贺。 3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层次,《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及文物资料, 结合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涵盖于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以及越南等地的百越民族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2.
德语学术界对苗族进行研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后期,其源起与德国和奥地利等德语国家的民族学研究在学术传统上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视野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关于苗族以及与之相关民族的自然、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这一时期德语学术界关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带有深深的殖民色彩,但与此同时也在少数民族研究上积累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在方法上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二战结束后,德语学术界对苗族的研究,在方法和主题上均显示出更加多元的特征,涉及到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尤其是对苗族的音乐、农耕文化以及纺织艺术、建筑等均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德语学术界以格瑞特·格瑞葛莱特(Grit Grigoleit)为代表的新生代苗学专家,关注更多的则是西方国家的苗族离散群体及其在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3.
苗族传统婚姻道德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婚姻道德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一个方面。本文试对苗族传统婚姻道德,婚姻道德与其他社会风俗的关系,婚姻道德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波  邹敏 《中国藏学》2012,(2):245-246
昌都本地的知名学者土呷(图嘎、土嘎)先生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研究藏学长达30年的西藏学人,他的新著《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昌都》),作为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献礼图书以及西藏自治区2010年的重点出版物,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昌都》系作者个人的研究总集,全书452页,约50万字。正文分12部分,对西藏昌都的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舞蹈艺术、民俗、旅游资源、地方志、《格萨尔》、政协文史资料、宗教、近现代知名人物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文化考察侧记性质的《昌都游记》与《随笔》。该著对昌都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可谓"西藏昌都文化史的小型百科  相似文献   

5.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6.
继《苗族史》问世之后,伍新福先生又一新的力作《苗族文化史》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今年3月出版。全书50万字,分“文学艺体”、“思想科教”、“风俗宗教”三大篇,下设文学、工艺、哲学和社会思想、“苗医”和“苗药”、苗语苗文、苗区教育、婚丧习俗、服饰和饮食居住、宗教信仰等14章。此后学习、研究苗族文化艺史的读者将有了系统而完整的线索可资重要参考。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199年普查数),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北、海南8个省(区)、市。此外,历史上移居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苗族,目前已不下200万…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所谈论的苗族文化传承机制,是局限于民间文化方面,且侧重阐述其传承机制的构架与运作。当然,对其内涵与载体,也相应作简要的阐明。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苗巫文化的传承机制,即指负载着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扬播与发挥其苗巫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运作体。研究苗族民间文化传承运作体及其运作,有利于人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开掘,这对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拟就作如下探讨。一、苗族传统文化中种职司的译解及其社会功能著名学者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笔者亦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在民间社会加以考察,都是地道的巫文化,苗族的巫文化,历史上对中国南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正如史学家王桐龄所说:“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我的书架上最近摆上了一部装璜精美,内容丰富的新书──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苗族通史》,作者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苗族史专家伍新福教授。连夜来,通读这部90万字的学术新著,深感全书构架严谨、资料翔实、全面系统而又新论迭出。这是作者多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艰苦探索和实地调查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它填补了国内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的空白,也是苗族同胞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一员。早在远古就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的推进,华人经济的相关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对沿用已久的“华人经济”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华人经济”概念的提法不符合实际。“华人经济”这个概念或提法是否合适?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定论,很可能会在学术界引起不同程度的困惑:(1)如果“华人经济”概念的提法确实不符合实际,那么中国学术界长期沿用的“华人经济”概念,中国学者一直关注和讨论的“华人经济”论题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即数以百计的学术专著和数千篇学术论文,无疑都将陷入“逻辑矛盾”或“理论误区”之中,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英、法、美三个国家对加拿大联邦成立后产生的影响,分析加拿大族群政策的演变过程,侧重探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实施情况,并借助已有文献和加拿大2011年人口数据①,研究加拿大联邦成立后的族群状况和族群关系,着重关注英、法两裔加拿大人在历史上的矛盾纠葛.本文认为,加拿大在从“熔炉”到“马赛克”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尽管民族问题一直存在,但不变的始终是国家统一原则,借以驳斥以我国民族问题为口实妄图分裂我国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问难"族群"     
考察近年来的"族群话语",我们发现了以下缺点(1)由于诸家在使用学术概念时不注意词义、词源和词用,也不注意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和国度的变异,且较少联系中国历史,尤其较少联系中国"民族"和"族群"话语的近代演变史,更缺乏足够的个案和国内少数民族表述的支持,结果,以印刷文字出现的讨论,大多成为西方话语或者西方话语的汉语代言.(2)缺少辩证和历时的观点,沉湎于"宏大叙事",束缚于功能论,受制于原生说,不能认识"民族"和"族群"的翻译话语,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史,处在一个前后不同的、开放的变化过程.(3)由于学术上的急躁,有的作者对中外相关著述咀嚼不细,乃至误读、误用、误译、误批.  相似文献   

14.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仔细读后,又颇为失望,"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同世界上的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事项都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种民族文化事项产生之后到底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族文化事项传承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如果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者自身的愿望,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重要筹码.制造和激化民族问题,在国家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打"民族牌"悄然成为了一些国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偏爱手段,脆弱性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民族纽带和族群政治竞争理论解析了"民族牌"功用的产生规律,了解这些理论无疑能够有助于深刻理解"民族牌"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18.
像种族、阶级、阶层一样 ,族群和性别也是对人群进行社会分析的基本范畴。“时髦”的男人与“守旧”的女人作为当代中国族群认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经验 ,反映出当代族群认同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的倾向。这一现象是男女两性权力不对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