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作的文本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唯物史观是把握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恩格斯从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家庭中男女平等和代际关系和谐等方面提出了婚姻家庭伦理的内在诉求,对人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解决各种婚姻难题给予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八八四年三月底至五月廿六日,恩格斯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对史前各文化阶段,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摩尔根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了精辟的论断。今年这部光辉著作已经发表整整一百周年了,我们重读恩格斯的著作,深刻地感到恩格斯阐明的基本原理,对我们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向阶级让会的过渡、阶级社会的产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对川西北藏族游牧部落的社会形态调查,对解放前游牧部落的次生牧区公社形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摩尔根为代表的对史前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发展,为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对阶级社会以前的史前社会的认识是朦胧、模糊的,这影响到唯物史观一些具体观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晚年在认真研究了当时一系列文化人类学著作之后,找到了科学分析史前社会的正确方法,真正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科学地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暂时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史前社会研究的缺乏,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阶级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社会性质,原始社会是否一开始就具有阶级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国家的产生途径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摩尔根史前社会亲族制度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认识原始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重要启示:氏族共产制是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私有制只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的;父权制是从母权制发展而来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最初形式,而是婚姻家庭制度演进的成熟形式;父权制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直接催生的结果;阶级分化是个体家庭私有制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摩尔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修正、完善了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流行的法起源观在论证基础上存在着对经典理论有关论述理解的偏误 ,导致以下误区 :一是对史前社会秩序状况的和谐美好的判断 ;二是把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看作是互为条件的同一历史范畴 ;三是用熟悉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模式理解和推断史前社会关系的性质。对法起源的认识 ,应在法的社会功能性的一般特征的前提下 ,把法与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文化系统与现代人的起源作同一历史范畴的共时性思考 ,使法起源的论证基础满足历史和逻辑起点相统一的要求 ,从而在新的科学视野和历史空间上作唯物史观的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科学而系统地论述了史前各文化阶段、几种家庭的主要形式、家庭的产生演变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产生的原因及阶级的本质;通过家庭形式的演变,可以找出在婚姻家庭中两性的地位历史变迁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系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手稿写成 ,是一本研究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专著。为了更好地研读和理解这本著作 ,把握它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方法 ,充分发挥它在新世纪对国家学说、民族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研究的指导作用 ,有必要从学术上对其三个主题进行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把家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他们扬弃了摩尔根等人的家庭理论,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家庭历史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新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有:在古代社会中,家庭与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是亲属制度的基础,家庭是生产力,家族关系支配着社会制度、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挑战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研究及阐发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家庭新历史观再现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之中,修正其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倾向;指导家庭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有助于对“和谐家庭”的认知与把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助于通过“全面建成小康家庭”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发表一百周年了。《起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只科学地阐明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过程,而且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阶级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绘出了共产主义远景的轮廓。同时,它更新了知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起源》是一部久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础上,批判吸取他人调查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家庭的起源和历史、家庭的本质和功能、家庭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有的研究者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家庭形式演化的顺序、内容和动力等问题的观点存在着原则分歧,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见解。  相似文献   

11.
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获得新的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需要加以重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不是单纯否定,而是扬弃了马克思最初关于"出发点"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2.
刘宋皇族出自寒门,在文化上与士族社会不同。刘裕“本无术学”,其为人“轻狡无行”,缺乏士族名士的风雅。其子孙虽有个别人趋于名士化,但大多依然如故,在学术上庸鄙粗陋,在行为上无视礼法,亵渎伦理。究其根源,正在于其寒门家风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开篇“补天”、“还泪”以及“太虚幻境”的三个神话,具有一种“幻境迷离”之美。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使得作者不得不借虚写实,更重要的是这三个神话透射着深挚的现实关照和深刻的人生哲思,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爱情、人生以及生命的深沉探索,也是其矛盾情感世界和真实人生体验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4.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灭家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被提出过,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之维,且被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消灭家庭"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对此予以哲学阐释本身就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一直被定性为"母系社会活化石"。但是,从摩梭人的历史系属、自称、生产关系、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家庭婚姻之多样性、民族内部关系、外来影响看,"母系社会活化石"之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嬗变:一是早期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视域下,马克思主要对东方文化的落后性进行了批判;二是晚年马克思探索东方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并提出未来社会文化"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的复活"。上述思想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马克思的东方文化思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既要正视自身的文化落后性,同时也要立足传统文化发掘"新生支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