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与党人集团的歧异,在于对楚王(包括宠姬郑袖)持迥然不同的态度,这在《卜居》内表现得十分充分。例如,“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一组二问系谓对楚王的态度而言,则随之而来的“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一组二问便应为对郑袖的态度而言。“大人”乃郑袖也。王逸注“贵戚”云云,当为误解;五臣注“君之贵幸者”是对的(但语焉不详)。《史记·屈原列传》即把郑袖称作“〈楚〉怀王之宠姬”。以下文例之,那就是“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系对楚王言,“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系对郑袖言,谓靳尚之流是  相似文献   

2.
<牡丹芳>是自居易所创作的"新乐府"系列诗歌中的一篇,其中"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中的"卫公"指谁?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嵇康都是政治舞台上的失败者,又同为精神世界的巨人。屈原《卜居》与嵇康《卜疑》,相隔五百五十多年,而在精神上二文颇多相通之处;在形式上《卜疑》明显受到《卜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楚辞》研究者,多怀疑《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作,然其怀疑的三大理由均无一能成立。以《楚辞》成书之体例看,这两篇作品被收入的唯一条件,乃因作者是屈原。结论:《卜居》《渔父》油“屈原之所作”,应是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1):118-120
语言中同义词语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也可以互相置换且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这促使我们从句法框架的结构语义条件上寻求解释。本文就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不”、“都”、“也”的不同用法入手,分析了句法结构对相同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卜居”“渔父”两篇都是起首一句就说“屈原既放”,同是以第三者的地位,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屈原和人相问答的作品,使人读了觉得这不象是屈原所作,疑是他人伪托。王逸《章句》“卜居叙”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已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这里,王逸完全肯定“卜居”是屈原所作了。但是他  相似文献   

7.
李白、杜甫在生时遭遇都不好,在政坛上、文坛上都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死后,才被统治阶级越捧越高。清乾隆时修《唐宋诗醇》,竟把他二人作为诗家正宗了。但另一方面,批评他们的人也与日俱增了。时至今日,李白的假道士、假隐士及千篇一律的公  相似文献   

8.
李祖祯同志在《<蜀相>诗是壮歌还是悲泪》(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一文中,将《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空”字释为“空旷寂静”,窃以为此解恐非。在古代诗歌中,“空”和“自”是经常对举并用的,在这种情况下,“空”字应是个副词,其意义一般相当于“唯”或“独”。如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空花落”,犹言“唯花落”。又如李华《春行寄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鸟空啼”,犹言“鸟独啼”。上述二例都描写出这样一种意境:四围“无人”,只有花鸟如何如何。《蜀相》中的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无人”的字样,但它的意境是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了邓正来先生的力作——《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之后,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中国"的认识上。邓先生在文本中对他所言之"中国"有一定程度的阐释,不过,他对"中国"这一概念的阐释仍不够清晰和明确。邓先生在文本中说:  相似文献   

10.
洪帅 《船山学刊》2009,(3):95-98
本文就《论语.先进》中“小子”具体指谁进行了讨论,首先从内证和外证两个方面证明“小子”并非“对地位极高的人的称呼”:其次又具体讨论了“攻”在本句中的含义,认为“攻”是“责让”的意思,是口诛笔伐。而不是动用军队讨伐;最后又联系史实、旧注得出结论,《论语·先进》中“小子”指孔子的弟子,而不是指鲁哀公。  相似文献   

11.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四年夏,鲁迅应邀去西安讲学。在西安孔庙,看到一些历代帝王画像。其中有一张是宋太祖或是什么宗,穿一件长袍,胡子向上翘起。一个“名士”说:“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这胡子就是日本式的胡子。”鲁迅以此为题,回北京后写了《说胡须》一文,向所谓“名士”、“国粹家兼爱国者”实际上是国粹家兼卖国者,掷出了一支锋利的投枪。《说胡须》一文中的“名士”是谁?历来的有关注释中没有提到。一九七四年我们到邹  相似文献   

13.
"两指两规"是指纪检监察机关有权要求有违反党纪政纪嫌疑的人员在指定(规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它在反腐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两指两规"操作标准规定得不明确,容易导致操作上的任意性和随意性,在执行过程中,形成和《刑事诉讼法》一样的强制措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刑事诉讼法》是有冲突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实际的纪检监察工作中,应在法制的轨道上加强对腐败分子的惩治.  相似文献   

14.
评《杜甫评传》王同书莫砺锋的《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之一种。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在吸收前人成果后自创新说。首先是角度的择定。该书重点在评,评的重点又在于从杜诗中透视诗人的“思想”。这固然是...  相似文献   

15.
一、“行役”不是“旅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为生活所迫,抱病携家远行,从秦州前往同谷。道路艰险,饥寒交迫,诗人在《赤谷》一诗中写道:“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前人论及此,尝有“苦语每为废读”之论。冯至说:“我们读  相似文献   

16.
杜甫名诗《南邻》的“野航恰受两三人”的“野航”,一本作“野艇”.是应作“野航”还是当作“野艇”,历来注评家各执一辞.经检杜诗传世的版本源流,可知杜甫原诗应作“野航”,“野艇”是黄庭坚所改.又查元人王祯《王氏农书》,知“野航”是田家小渡舟,杜诗是实录.  相似文献   

17.
董平同志一反前人成说,断言荀子《天论》篇“强本而节用”一句中的“本”非指“农业生产”,“只能理解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见《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这种理解令人难以赞同。荀子的原文如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移,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信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荀子·天论》)这段话语意明显,并不费解。首先,“强本”与“节用”对举,表明“本”是与“用”(消费)相对的生产。荀子的意思是,只要增加生产和节制消费,天(自然界)就不能使人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兴起,文体问题一度被简单化为语言问题,而文体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以及文体的创造与接受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被挡在文体研究的视野之外。《离骚》文体的创造也与屈原所处时代的风俗对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离骚》的构思主要围绕"去留"问题展开,这一构思受到卜居习俗及其心理的潜在影响。结合先秦卜居习俗来分析《离骚》文本,可以看到屈原在创作该诗时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升华过程对诗体的影响。另外,对卜居习俗对当时人们的影响的梳理,也对正确理解"离骚"题义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析杜甫《盐井》诗中的井盐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阴山学刊》2004,17(4):93-96
杜甫《盐井》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唐代井盐价格从盐生产难度大、肃宗至德年间物价腾涨等方面考虑,是可信的。杜甫一些关乎时政时事的诗作中所用数字多与史实相符的现象也可视为旁证。  相似文献   

20.
赵景飞 《船山学刊》2011,(2):102-105
严遵的《老子指归》采用宇宙论的形式表达本体论的诉求。他构建了一个由“道”、“德”、“神明”、“太和”、“万物”逐层展开的“天地起源论”;从万物的层面,《指归》逆着天地起源的线索来追寻世界的终极法则,最终把以“虚、无”为特性的“道”确立为万物的根本,达到了它“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的逻辑终点。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指归》是魏晋玄学之滥觞。《老子指归》的思想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重要特征。是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