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评美国新阿富汗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在就任美国总统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宣布了对阿富汗新战略,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第一个战略文件.新战略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打破阿富汗困境的尝试,它在目标设置、手段选择、资源配置上都与上届政府有不同的思路和政策.新战略是根据7年多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制定的,比较贴近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应能取得某种正面效果.但是,新战略也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弱点.总的来说,新战略主要还是"技术性"的,而阿富汗危机具有深刻的政治原因,技术性手段可以控制但难以解决政治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新战略是撤出战略的前奏,它可能导致美国从阿富汗战场前线的撤出.  相似文献   

2.
"IS"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反恐战争"和中东政策所致,要根除这个恐怖威胁,美国必须反思其反恐战略,调整其中东政策。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趋于膨胀的"伊斯兰恐惧症"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思维定势,它将各种涉及穆斯林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统统简化为"伊斯兰威胁",其最极端的表现,是声称伊斯兰教信仰本质上就是"反西方"和"反现代化"的。这一思维定势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其中东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为美国霸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间接的意识形态支撑。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更替,之所以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这是由小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所以必然为社会所有制所代替,而不是为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在马恩看来,将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恩是从实现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的."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它与"两个必然"都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最初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 ,是因为它处于欧亚非的战略要冲。二战前后 ,地缘政治学由 19世纪末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发展到“资源论”、“能源论”。随着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 ,中东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是扮演着能源地缘政治中心的角色。冷战的爆发 ,使西方大国越来越意识到中东能源的重要意义。从单纯的地理空间的占有、控制到对资源、能源的控制 ,美苏在中东展开了全面争霸活动 ,并导致一系列地区霸权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5.
"住所",除了能满足人居住的物质要求外,更容易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蕴涵,而在关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中,名人故居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或许是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或许是因为它凝聚过人们更深的情感和想像的空间。只有当人们注目于它的旧貌时,曾经凝固了的时间与浓缩了的空间才会瞬间变得鲜活、具体起来,而那些已经远去、曾经卓越的身姿也变得栩栩如生了。  相似文献   

6.
1991年10月30日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召开及其巴以、约以之间一系列协议、宣言和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这是中东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东和平进程之所以能够启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以色列政治尤其是领导人的个性政治特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常用汉字规范字典》,张万有教授倾多年精力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规范性实用性的字典,也是一部具有学术前沿价值的字典。之所以说它具有学术前沿价值,是因为整部字典都采用了"字符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这两种先进科学的现代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妮妮  李俊莲 《国际论坛》2016,(4):26-33,80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作为《日内瓦公约》的起草者,在武装冲突地区的人道援助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实践人道援助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在冲突中保持"中立",但这一原则在历史上就备受国家利益挑战,而在当前国家行为体与极端组织展开"新战争"的情况下,它的中立困境表现出新的内容。作为一个长期动荡的重要地缘地带,阿富汗局势在"9·11"事件前后发生重大转变,呈现出显著的"新战争"特征。在这种新形势下,ICRC的中立困境不只是因为大国政治力量的压制,更是来自于它自身的社会身份导致的自主选择。这些因素则包括它对西方社会的资金依附、自身的瑞士属性和西方中心的身份认同等。分析这些因素对ICRC中立困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全球人道援助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沿革现象学社会学是受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20年代开始,它以德国为中心,成为理论社会学中的一门划时代的社会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在德国特别盛行,是因为德国一直有着非常关注和深入讨论什么是"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许多老年人都热衷于健身运动,但每一种健身器材都有其锻炼的针对性,对一些特定人群是有"禁区"的,健身的时候要注意避开这些"危险地带",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太空漫步机切忌摆动幅度过大太空漫步机是最受欢迎的健身器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容易玩、不怎么费力、甩来甩去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的主题意蕴是什么,从小说问世之日起,一直作为一个神秘而诱人的话题,吸引着许多评论者探寻的目光。应该说,近年来这种探寻深入多了,但我认为一直到今天评论者都还没有真正准确地把握它。之所以会如此,这大概是每一部优秀作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形,因为优秀作品的健力,就在于人们往往一时很难以把握它和穷尽它。从80年代初“《围城》热”在大陆兴起以来,评论界探讨《围城》主题意蕴的兴趣一直不减。这种探讨就总的情况看,前期主要是从社会政治角度对它进行评判。这种评判应该说是比较深入的,但却没有真正抓住…  相似文献   

12.
不再梦见他     
落桐 《可乐》2008,(12):9-9
风之所以寂寞,是因为它吹落了花。墨宝给我打电话时,我正在做面膜。她捂着话筒,以一种欠扁的语气问:"你是不是又梦见许桓礼了?"我说:"是啊,那个阴魂不散的家伙又出现在梦里。"  相似文献   

13.
统购统销政策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值得人们关注、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是由陈云提出来的,但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同和支持。毛泽东之所以赞同和支持这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即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直接缘由是1952年到1953年粮食年度的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关系,而用合作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消解这种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琵琶"是汉语中典型的联绵字,构成这一联绵字的两个词都是有意义的。"琵琶"写作"枇杷",是因为它属木制品;写作"批把",是因为它用手弹拨;写作"琵琶",则是因为它是琴弦类乐器。不论是那种写法,作为汉语中的两个词,分别从语音上表示了该乐器或上下或前后的弹拨方式的语义,并且与弹拨时发出的声音有密切的关系。只因这两个字共同表示了一种具体事物,加上字形的改变,使其不能再单用,也不能再与别的词组合运用而成为联绵字的。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8,(10):8-9
在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有个小村子叫潮关村,村中现存一座古庙,当地人叫它瘟神庙!今天的奇闻就出在这庙的一幅奇特壁画上,之所以说它是“奇画”,是因为每当人们仔细观看它时,就会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2002的夏天,村里想保护这个瘟神庙,很多村民就被叫过来修房子。  相似文献   

16.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既有自觉的中西比较意识,又具调和折衷的方法论特征.他的美学研究也体现出鲜明的融通中西的特色.之所以会如此,则与朱光潜"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人生态度、美学研究、诗学建构这三者,在朱光潜那里,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表现形态上由隐在趋于显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中反义语素并列双音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氏家训》中的并列式双音词语十分丰富、发达。从构成情况考察,所组成的有的是词组.有的是词;从两语素的位置角度考察,二者位置不可调换;从内容(词义)及其成因角度考察,这一方面是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结果,而从更深层次上看,则是由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促使了偏义副词的大量产生和广泛运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它之所以表现得格外突出,出现频率甚高,是因为它符合颜之推所主张的中庸平和、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9.
反语运用中的语境包括言语交际者的主体因素和运用环境的客观因素,它往往能起到暗示和限制的作用。反语运用涉及到的是整体的部分之间相互转换而产生的转喻,话语p之所以能够转指话语-P,是因为话语P的认知突显度高于话语-P,始源域之所以能够激活目标域,并为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是基于这两个概念实体间的邻近性,话语p与话语-p在语义方面呈现出反向相邻性,说话人运用反语转喻而不直言跟说话人的意图有关,概念转喻是反语意义发生转移的心理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一粒种子     
于鑫源  祝姗 《新少年》2021,(1):85-85
一粒种子被调皮的孩子深深地埋进了土壤里。谁都有梦想,即使再小的种子也有,它的梦想就是:冲破泥土,长成一棵大树!可它旁边的石块取笑它:"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嘛!你以为你是谁呀?"说完它们就哈哈大笑起来。这粒种子并没有屈服,反驳道:"长成一棵大树,我说到就要做到!"石块们听了,笑得声音更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