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为理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以及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大量的语料入手,详细阐述了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韵母系统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白话声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声母系统有对应关系,以中古声母帮、非、端、泥、精、知、庄、章、日、见、晓、影组为纲,可以归纳出南宁市白话与普通话、中古音声母系统对应关系的12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并从方音比较研究的历史观、地域观、系统观、异读观出发,对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作出因果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探讨解决壮族群众说普通话时,常将-i[i]、-i[]、-i[]3个韵母相混,还有的将后鼻音韵母与前鼻音韵母相混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近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比较研究,着重探讨明朝正德至清朝光绪迄现代闽北政和方言近五百年来音系的演变轨迹,得出结论:明本和清本两种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相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诶话与当地汉语土拐话、壮语、仫佬语在语音上的异同,结果表明:诶话声母与罗城(东门上南岸大银)仫佬语非常相似;韵母和声调与当地汉语土拐话十分近似;诶话在语音上与壮语差异较大。综合这些特征,本文认为诶话在形成的过程中,侗水语言对于诶话的形成是基础性的,韵母和声调趋同说明诶话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当地汉语土拐话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话是四川境内的一种安多牧区方言,本文主要从音系学和语音学的角度对若尔盖话的音系进行描写和分析。本文共分为两部分:1.绪论,简述当地人文地理情况和研究概况;2.音系说明,对声母、韵母及音高模式进行描写。若尔盖话音节结构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比较多,没有辨义的声调,但是有固定的音高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派古音学者普遍认为,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不同主要元音的对立,而且元音还有长短的对立。但是,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诗经》押韵以及《说文》谐声,都没有长短元音押韵的事例,只会偶见不同元音的韵母押韵。即便在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里,新派古音学者所说的这些对立也不能鲜明地区分开来。《说文》的谐声系统、《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系统均表现出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押韵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介词双音组合,较之上古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同期副词、连词、助动词双音组合相比,则发展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0.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