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孩子被小朋友打了,还手,还是不还手?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有的家长主张"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有的家长主张"告诉老师",有的家长甚至会出面交涉。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不同,看看专家怎么说。表达抗议甚至还手"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孩子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不能简  相似文献   

2.
正孩子睡觉变身"呼噜娃",习惯张口呼吸……家长可别轻视,医生提醒,儿童睡眠打鼾属于鼾症,长期如此容易拉低孩子的"颜值",甚至可能拉低智力水平。案例:9岁男孩夜晚打鼾吓坏家长小童是一名9岁男孩,学习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且性情古怪,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甚至有老师认为小童有多动症。小童的妈妈也因此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非常头疼。但近来更让小童妈妈担心的是,小童夜晚打鼾十分厉害。  相似文献   

3.
我不敢自称是历史人类学家,如果要自称历史学家可能又有历史学家反对,当然我更不愿自称人类学家.所以刚刚赵老师的问题,我不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回答.但是据我的了解,在人类学之中,每一代的人类学者,或即使同一代的人类学者,也有彼此不同的观点.刚刚赵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这些年人类学似乎陷入低潮,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人类学家把他们的前辈给解构了.我觉得,这反而是人类学最精彩的地方.它对本学科的方法、理论经常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我在上一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学的那些人类学必读课程,现在许多大学人类学的教学里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4.
春节时曾去看望久违的老师,在老师的书房里有一个特别的书柜,书柜上下七层码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旧书,书不但陈旧且有些脏.在我看来,这些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设计上都没有收藏价值.老师却深情地说,这些书都是他父亲留下的.老师的父亲曾做过废品收购工作,每次收回带字的物品,都让儿女把能读的书刊挑出来,闲余时,让孩子们轮流读给他听.老师和他的4个弟妹就是在给父亲的读书声中度过了童年.直到他们纷纷离家到各地读大学、工作后,老人家一直留着这些书刊直到去世.老师说他现在已有了孙子,他想把老父亲对书的敬畏与热爱传下去.  相似文献   

5.
王璐 《家庭科技》2021,(4):28-30
家庭作业是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其中学生是家庭作业的主体.而“家长作业”却变成了家长的责任和职责,具体表现为被动代替和主动代替.前者指学校和教师过分夸大家长职责,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家长挂钩,家长被迫成为家庭作业的执行者和负责人;后者通常指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作业压力大,担心孩子因未有效完成作业而受到批评,便主动代替其完成作业.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其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发展的全过程.“家长作业”本质上是家长在家庭作业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那么“家长作业”会对学生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  相似文献   

6.
正一到夏天,很多家长在一起就会讨论宝宝吃饭的问题。能吃能喝,吃嘛儿嘛儿香的宝宝们,怎么一入夏就这也不想吃,那也不爱吃了呢?这让宝妈们百思不得其解。谁"偷"走了宝宝的好食欲流失的营养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身体必须靠排汗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而排出的这些汗液里不光有水分和钙、钠、钾、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还有极少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我们的宝宝大多是"运动健将",而且新陈代谢快,所以出汗通  相似文献   

7.
正经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我:"怎么办?孩子都快被手机(或电脑)拐走了。"家长们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普遍。你的家里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正在和孩子聊天,别管你们聊的话题多严肃,聊得多起劲,只要手机铃声一响,孩子就会"噌"地跳起来,跑去看手机,把你一个人晾在原地。再如,孩子每天都"黏"在手机上,走路看,吃饭看,睡觉的时候也看。家长要是看不惯,让他关掉手机,孩子立刻不高兴,甚至翻脸吵架。  相似文献   

8.
正避开误区关于金钱教育,家长要避开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给钱会带坏孩子有些家长认为给钱会带坏孩子,因此既不让孩子接触钱,也不开口谈钱。事实上,钱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带坏孩子的,是错误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如果  相似文献   

9.
担点儿责任     
郭文杰 《家庭科技》2013,(10):10-10
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常会听到大人一边打孩子一边训斥,不让孩子和谁谁玩,意思是孩子学坏,都是从别的孩子那里学来的。问题是,那个被指是坏孩子的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和别人学的坏。究竟是谁和谁学的呢?无从查证,反正那时每个孩子身边都有坏孩子。好像没有几个家长承认,孩子是自己教坏的。  相似文献   

10.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11.
正最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爱人离不开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男人们,相信许多回答是这样的:舒服、有趣、不紧张,这样的爱情和婚姻会让男人天长地久地想跟你在一起。否则,五花大绑用尽各种道德压力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时间一长还是越过越没意思,可是又怎么能留得住爱人呢?因此,会"撩"在婚姻中变得很重要。我有两个朋友,其中一个叫严史,英俊潇洒,貌  相似文献   

12.
"90后"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时代,优越的成长环境和家长的细心呵护,是许多"90后"子女的共同特点,也正是这些使得"90后"群体有着异于其他年代人的特征,比如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等。当然,由于娇生惯养等原因,也使很多"90后"存在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厌恶长辈等不良品德和习惯。因此,分析和解决"90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趋同"理论是早在四十年代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来的.近二十年来,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经济社会改革,使得这一理论似乎得到验证.那么,"趋同"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趋同"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改革有无内在联系?"趋同"是否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最终归宿?这些都是认识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理论上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15.
曹智 《快乐青春》2021,(4):16-17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上四年级时,妈妈成了我的语文老师。那之后,我就很少喊她“妈妈”而是一直喊她“续老师”!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为什么喊她“续老师”呢?不是因为她姓续,而是因为她在学校里随时随地让我“续”一下:刚写完作业,她就递给我一个作文本,让我“续”写;才读完一本科幻小说,她就搬来一堆故事书,让我“续”看;吃完饭还没放下碗,她就夹给我一筷子蔬菜,让我“续”吃....你们说说,我不叫她“续老师”还能叫她什么?  相似文献   

16.
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变”与“不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离结构基础,就无法理解制度建构的理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建构而展开的,从而实现了翻天覆地之变.然而,在大写"变"的同时是否可能忽视了对"不变"的洞察?这样的"变"与"不变"对于理解制度建构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学理层面上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1958年,光化县的东风人民公社的红旗大队研究院,曾经在一块12亩的棉花地里,划了18个试验区,作了153种试验.在这153种试验中最引人注意的有两块试验地.在有块试验地里,长着五种形状特殊的棉花:有的棉花象宝塔,有的棉花象磨盘,有的棉花象喇叭…….这些棉花的形状,都是研究院的"土专家"们事先设计好的,要棉花这样生长,棉花就乖乖地听他们的话这样生长了.在另一块试验地里,长着许多"倒长枝"的棉花,这些棉花和普通的棉花不一样:棉花下部的果枝稀,上部的果枝密.这也是按照"土专家"的意志长起来的.真妙啊!为什么棉花能听人的话呢?  相似文献   

18.
1.高雅但不矫情 什么女人让男人怕?矫情的女人.什么女人尤其让男人怕?把矫情当高雅并乐此不疲的女人.偏偏这又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简要的说,高雅的女人不但喜欢手持高脚杯飘逸在鸡尾酒会之中,她也同样可以拎着易拉罐啤酒流连于海鲜大排档.而那些没有烛光就不叫晚餐的女士,恐怕还有得"剩".  相似文献   

19.
歌云 《家庭科技》2007,(3):47-48
不可否认,相当多的父母在替孩子择校的问题上有过诸多犹豫和煎熬:担心孩子进名校功课赶不上;交费生的身份会让老师同学们"另眼相待";从"鸡头"到"凤尾"心理会受到负面影响……然而,最终择校潮还是裹挟着父母们抱着"宁可错选,不可错过"的心态,咬牙让孩子进了名校,有些父母为此交了大笔赞助费.  相似文献   

20.
正孩子们就像是一株株蓬勃的幼苗,每天都在茁壮成长,看着这一切,谁不感到高兴呢?同时,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做好对孩子的教育。眼要"大"一点如今,家长几乎全部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只要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几乎事无巨细地关注,使孩子全天候都处在家长的"注视"之下:作业有一点差错,家长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