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就人的德性境界而言,孔子的“仁”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目标与追求,而是关乎自己本身、来源于自身本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勇”则是指源于人的道德本性的直觉任情和意志自由、自控。当“仁”展开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或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勇”则更为强调道德理性对欲念的抑制,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德行能力,表现为对刚健与柔顺二者的平衡、把握,也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同时,孔子也兼顾到社会价值目标对“勇”德的导向性,强调以“义”制“勇”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4.
论“勇”德在孔子实践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非常重视和强调实践,在孔子的思想中,“勇”是作为实践的原则而存在的,这不但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而且是其伟大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勇”成为实践原则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与“仁”、“义”、“礼”、“智”等德性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把“勇”作为实践的原则,就必须做到坚持真理、勤勉力行和克己改过。  相似文献   

5.
王小蕊 《家庭科技》2012,(10):10-11
周日回老家,我随口说了一句:“在济南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面.”放行李的工夫,老妈就下了楼,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提了一兜子玉米面,说: “是在最好的一家杂粮店买的.”那家店铺在小城的最西边.看着她满身疲惫,我埋怨她怎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开车过去.老妈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休息一会儿.”  相似文献   

6.
“史前认识研究”这个题目,先是让我感叹,继而令我不由自主地翻看起来,一翻就欲罢不能。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生问题,是认识论研究领域最难啃的“酸果”之一。艰难之处在于,研究对象已成为以数百万年计的久远过去,它的遗踪遗迹,作为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直接资料,不仅非常有限,而且皆无文字说明,全靠研究者自己去猜度和提  相似文献   

7.
张研  孙燕京 《中州学刊》2003,(3):122-127
本文以 19世纪中期战乱之际的安徽为中心 ,厘清了“兵”、“勇”、“团勇”与“练勇”的概念 ,并从“勇营”、“练军”到“勇营留防”的发展过程 ,探讨了清朝军队的演变及与基层社会武装的关系 ,进而提出清末基层社会武装及代表人物由之进入并留驻上层政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9.
一位大学学英文的朋友,毕业后从事了完全不同的职业.十几年过去,她突然感慨,看到英文时,心里会悄悄地动一下:我有时看翻译书翻译得那么倒胃口,真想动笔翻译一下.我赶紧鼓励她:你完全可以翻译童书啊.当爱好吧,想做就赶紧做. 身兼数职的“小巫女”巫昂,从来是想到什么都去做,结果做成了很多事.也正因如此,一些有疯狂想法的人,喜欢来找她说自己的疯狂计划,巫昂的做法是:只要不是找她借钱,都怂恿他们先行动.  相似文献   

10.
勇德是军人的第一职业道德,勇德养成是军人养成的“必修课”。当前,应当加快转变勇德生成模式,变空洞的政治说教为自觉的武德修养,这就迫切需要充分彰显勇德伦理思想的教化作用。深入发掘、领悟、汲取儒家勇德文化资源的精髓,探寻当代革命军人勇德养成的传统文化基因,藉以明晰勇德养成的基本向度,旨在使军人在文化的浸润滋养中臻于勇德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现在很多人爱攀比,这其实是“孔雀心理”在作祟.一个人待人接物一旦出现“孔雀心理”,就容易陷自己于不停比较、争胜的境地,而且常常是为了强出头而盲目攀比. “孔雀心理”是膨胀的虚荣心 不知从何时起,小王总喜欢和别人比较,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酸溜溜的.比如同事花2000元买了一个名牌包,她马上花3000元买个更好的;同学买了新手表,她便去买一只更高档的;表哥买了新车,她也很眼红,但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于是十分失落,内心懊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事情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有许多事情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设计出来的。总是要先去做,慢慢地朝前“拱”。“拱”到一定程度,哪一级领导提一提,甚至可能引起争论。看你做得不错,最后由最高层一拍板,成了。不要先拿出一面什么旗帜,自己嚷嚷:我是什么什么。事还没办,就招来一大堆反对的。  相似文献   

13.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历经百战,没有任何军事专著,但却在其丰富的军事实践中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其良好的将帅风范,具备了《孙子兵法》的“智、信、仁、勇、严”五条“为将之道”。其将帅风范可归纳为五方面:智谋勇略、临机制胜;治军严谨、甘苦与共;轻财好义、赏罚有信;规划器仗、训兵有素;仁爱部下、知人善用。  相似文献   

14.
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依据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法共党员,他对于当年苏共领导人“非斯大林化”并求助于人道主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与此呼应,阿氏对中国“文革”及其“阶级斗争为纲”是衷心赞成的.他把自己的理论创作自觉地与中国当年的主流思路对苏共求助于人道主义的批判及中国“文革”联系在一起,并为“文革”唱颂歌.阿氏对唯物史观的结构主义阐释,是沿“无主体”哲学思路前推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便从哲学出发点上被略去了.由此出发,阿氏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反人道主义”;说“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严重错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个侧面探讨历史语境中叙述策略和性别政治的关系。文章比较了狄更斯两部第一人称小说再现“我”当年天真看法的不同叙述方式。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叙述者再现自己幼年的天真看法时,不时提醒读者关注自己目前的回顾性叙述权威。与此相对照,在《荒凉山庄》中,埃丝特再现自己幼年的天真看法时,不时“反常地”瓦解自己目前成熟的看法与当年天真的看法之间的界限。这些差异反映出那一历史文化语境中关于叙述的特定性别规约。根据这些规约,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掌控是典型的男性特征,而那一时期的女性叙述者若要可信,就往往需要不加思考地沉浸在自己所叙述的情感和经历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勇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勇”作为德性是一种道德力量,即正视危险、克服困难、摆脱恐惧、抗拒欲望、抵制软弱和忍受痛苦等为善力量。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坚忍不拔、勇于生存,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知耻改过、去恶迁善,以及独立自主、持节不恐等,则应当成为“勇”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实践内涵。弘扬和培育“勇”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成就个人事业,而且有助于发扬人道,匡扶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周华胜 《家庭科技》2006,(10):44-44
我是一个教小学的“孩子王”,大概是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古训影响吧,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感到,生活里没有书报,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鸟儿没有翅膀。平时上街,看到书摊上有自己喜欢的书报,就掏钱买下。特  相似文献   

18.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 ,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 ;刘邦北上平城 ,意在冒顿 ,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 ;北上之前 ,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 ,但都被冒顿所欺骗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学理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较大的贡献.我们的老前辈,司马迁早就说过:史学家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学科分工而言,史学家虽然侧重研究过去,但是更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现在、未来,总是前后连续的,而且如果作更为超越的宏观考察,三者又都是相对而言的.历史学者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应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六首新诗。关于这些诗,作者自己后来有过说明:“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这与《呐喊》的创作动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鲁迅写这几首新诗。为的是“呐喊”几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