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澧县皮影戏在剧本形态、剧目内容、演出习俗与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以澧县皮影戏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为切入点,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结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澧县皮影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性的抢救。  相似文献   

2.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皮影戏是通过灯光投影于白色幕布上,幕后伴以音响,再以唱腔、道白配以剧情。皮影戏中的人物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  相似文献   

3.
在高考之前,祖父忽一日向全家人公布:这伢要是有本事考上大学,我请人唱三天皮影戏。我考上大学后,祖父真的请来皮影戏班。那几天晚上门前很热闹。我一直热爱皮影戏,但那几天没心思看,心情很复杂。每次遇到比较大型的考试,祖父几乎都不在家  相似文献   

4.
钱宏 《山西老年》2010,(5):34-34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皮影戏作为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便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销声匿迹,只有豫南、豫西和豫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影戏演出.其中,豫南地区的影戏演出最为兴旺.豫南皮影戏主要演出方式是还愿和庆典,这两种演出方式在豫南地区称为愿戏,亦称愿影.豫南皮影戏正是依赖这种演出方式而得以生存延续.  相似文献   

6.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建国后,环县道情皮影戏受到了国家的改造。处于国家改造下的皮影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地方文艺中,融入乡村生活中。本文以1949年至1976年的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考察对象,分析在革命话语的大背景下,民间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政治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和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下热议中的"京剧学"的建构而言,京剧的起源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戏曲史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他提出此说的证据有二:一是经过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过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和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由于种种原因,齐如山此说至今没有引起戏曲史家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舶来品”,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1895年电影诞生,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了。但电影毕竟不同于皮影戏,电影放映是以电作光源的。那时,也把“活动影戏”叫作“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日常称呼中或许是为了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两个字了。“电影”一词的由来@瑞君  相似文献   

9.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它将会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因此对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是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民间文化繁荣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中国山西孝义皮影戏史话》,颇有感悟,似又勾起了童年的记忆。一样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一样的起霸趟马、插科打诨,傀儡戏与歌舞剧却不同,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如此,虽对伶工扮相、身段没了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纵、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艺。皮影戏即傀儡戏之一种,孝义皮影戏又是皮影戏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11.
对皮影收藏有着多年感情的我,前不久居然在泰国也淘了回皮影,真是开眼、开怀又开心!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12.
王天抒 《新少年》2021,(1):18-19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者纸板做成人物剪影,然后隔着亮布唱戏的表演形式,在我国民间深受民众喜爱,就连卓别林、歌德等世界名人都曾对其有过高度评价。2011年,皮影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青少年,有责任去传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并赋予它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陇东道情皮影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有着很强的宗教仪式功能。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既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戏俗,如“打台戏”、“封神”、“过关戏”等这些似戏非戏,有着很强模拟色彩的驱邪、祛煞的仪式上,也表现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庙会戏”、“愿戏”等演出时的神秘仪式里,还呈现在请神仪式以及例戏演出等方面。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与影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道教、佛教以及巫术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道情皮影戏本身就是道教艺术——道情的一种形象化展演,即用皮影这种道具来演唱道情曲目,与道教有着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皮影戏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50-50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相似文献   

15.
乡村皮影戏     
在我的印象里,皮影应该是属于乡村的,它散发出来的那缕浓浓的乡土韵味,就像纯朴敦厚的乡风村俗一样丰满朴实。看皮影戏,一般都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民凑份子,请来皮  相似文献   

16.
皖南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通过吸收皖南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发展起来,被当地百姓誉为“太平戏”。历经了数百年来的传承与腾挪变化,皖南皮影戏在沿袭了“正貌和丑形”传统造型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和民间美术等诸多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皖南地缘谱式的造型艺术程式。这种程式绝非某代或某个艺人的独创,而是历经了多代艺人的学习、交流、积累和创造而逐渐完善定型的脸谱化艺术程式,在外彰显出写意写实为一体的艺术美感,在内蕴积着朴素功利的审美理想,质朴生动地记录着皖南皮影戏数百年来的兴衰更替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陇剧、华剧虽各属甘肃和陕西两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但它们都源于我国皮影戏。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艺术特色方面既彰显着各自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显现其具有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千阳县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乃陕西千阳县特有的戏曲艺术.因在伴奏乐器中融入灯盏头而得名。本文从皮影戏、碗碗腔再到千阳县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考其流源,对其进行从“挂账式”到“淡进化”的综合论述;对其艺术特征从文武场面入手,从灯盏头所起的特殊作用再到特色唱腔研究、经典曲目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其保护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巴东皮影戏与土家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戏是我国的一门悠久的戏剧艺术。流行在巴东一带的皮影戏由四川入境。据传已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落户与发展,既保持了初入境时的基本风格,同时又深深地留下了土家人的审美印记。它的存在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它的发展又受到人们审美情趣的制约。盛行在神农溪两岸的皮影戏,从审美形态去看,基本属于喜剧型,从审美层次去看,除了表现传统戏剧主体风格美之外,还突出“参军”滑稽美;表现乡土音乐美;追求戏剧语言美。而这正是当地人民群众审美情趣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长江三峡北岸,神农架下风景秀丽的国际旅游景点神龙溪畔,有一个"民间艺术之乡"——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巴东县坪阳坝镇?坪阳坝上盛开着一朵奇特而美丽的民间艺术之花——皮影戏、堂戏。春节前夕,听说这里的皮影戏、堂戏即将进入演出的高潮期,笔者便慕名前去果访。真没想到,首先与我们碰面的竟是一位91岁高龄的老艺人,他名叫黄大国,至今有77年的艺龄。他满脸皱纹,却精神饱满。一谈起表演皮影戏、踩堂戏,老人更是浑身来了劲。他说他14岁时开始学皮嗒嗒和堂戏,15岁出角(登台扮演一个角色),足迹踏遍了原来的四川万县、巫山、湖北竹山、竹溪、兴山、房县、秭归、宜昌等地;1958年还参加过全省的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