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承有着明显的差异。孟子认为,要实现孔子所提倡的完美人格须向内心追索,荀子则认为,要实现孔子提倡的人格目标必须借助外部知识的力量。由子游、孟子一线发展而来的知识体系重在对人内心的陶冶,它对中国古代知识向内省性方向发展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但同时也弱化了后世对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视。由子夏、荀子一线发展而来的知识观念,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但这种知识观念同时也导致了后世对人内心塑造的忽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知识观念为人们立业、修身、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发挥着实际的指导功能,同时它又与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揭示各种社会关系连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是在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是支撑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一体两面,二者共同推进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知识阐释以天人合一为起点,以人们观念中的大"道"支配知识的外在表现方式,以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统一为目标。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方式造就理想的人生,中国传统美育主张,建立在美育基础上的道德修养主要是建立在人们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审美对象无论是自然还是艺术,都是通过生理的调节进入心理的调节,从而不断地使人的自然本性社会化,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审美活动使人动之于内,从内心,从情感角度打动人,感化人的性情,让人亲和而充满爱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知识更新的角度探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由于当代知识体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知识结论式的教育已被知识更新方式所取代。当代教育必须以激发的方式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有效进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中,以开启或激发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透视出原有知识结构的缺陷,并使其最快地进入到寻求知识新的可能性的探讨之中。而原有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教学观念、教材、教法、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一系列弊端,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造性想象空间,而且也是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欧诗断论     
中国古代地理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作自足的知识体系而存在,而是同时代观念世界尤其是知识领域认同的结果,因此从这一角度讨论不同时代对地理学形象的描绘与认同,并从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观念的描述两个方面提出了考察古代知识世界地理学观念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逐渐觉醒,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及近代新国家观念的萌芽、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的产生、近代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等三个阶段。它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的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得到普及和被接受,对统治者的专制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常银亭 《新天地》2011,(9):185-185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人们主要是在知识学习的界限内,或者说从知识学习出发理解学生的发展问题,并认为书本知识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新的发展观对于学生发展的取向以及发展的机制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生活主体的全面发展是在包括符号、交往、操作、反思、观察、实践等多种活动的结合与互动中实现的。由于书本知识学习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只具有特定的功能,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理解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中,应确立知识工具论的观念,而不是知识目的论的观念;在把握知识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时,应明确知识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按照狭义科学的逻辑定义,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零散的、区域性的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非科学”的知识。但这种新型知识形态的提出打开了知识研究的新理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念,使“非科学”的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的哲学基础,也使人们对于知识本性的认识更加接近真实的知识本身。  相似文献   

10.
曾昭皓 《南都学坛》2012,32(3):103-108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后,对其学科定位多从学科建设去探讨而产生疑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知识体系考察其学科定位是一个学科的内在视角。人类文明知识体系认识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构成了全部的人类文明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学科定位随着人们对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从学科管理制度和知识体系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遵循了学科知识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符合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发展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历史名著《荀子》自唐人杨倞第一次整理校注以来至现代各家的校勘注释文献,首次进行了宏观的清理和精要的评述。文中对当世通行而影响很大的王先谦《荀子集解》、梁启雄《荀子简释》等,都有客观而中肯的批评;对世人少见的明、清校释成果,民国以来诸国学大师、台湾、日本诸学者对《荀子》的整理研究文献,也都首次集中地考其源流得失。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独出特行的“性恶论”认为,人性好利恶害,人们并因此引发争夺、导致战乱。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构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王霸兼用”、“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荀子鉴古察今的政治智慧至今仍能给予世人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14.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及天命神学,从而在哲学上瓦解了天命德福一致信仰的根基。天人相分观念下的德福思想,就其追究天人关系事实的客观性与知识理性而言,确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这种儒家自然理性主义的极端追求对天命德福一致信仰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漠视,也丧失了儒家更为本质的精神---人文关怀。这是儒家精英主义的一种典型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的概念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创造了一种“爱人”、“爱民”、“重民”、“民为贵”的高尚“仁爱”精神和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先被周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吸收并系统化利用,从此世代相传,熔铸成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高尚政治美德和优秀政治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诸于《管子》、《论语》、《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如今,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程度不同地存有“重民”、“民本”等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荀子不竞求价值根源,倚重于礼法,不免有导致专制之倾向。但荀子言辨说而主"兼听"、"兼覆"之德,倡"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之兼术,更呈"仁心说、学心听、公心辨"之德慧,其开放性之胸襟、合理性之预设或可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反省和重视。荀子虽坚执"先王之道"的信念,然而,在其辨说理性的慧照之下,此先王之道已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其开放性和合理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18.
老庄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期,《庄子》和《荀子》都未将老庄目为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取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控制思想、“贵贱有等”的行政组织等级思想、“尚贤使能”行政组织用人思想、“道德之威成乎安强”的行政组织用权思想。荀子的这些行政组织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组织管理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