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定义,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融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相似文献   

2.
中国媒体的"中国英语"现象,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在其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之下的一种主动的话语选择。借助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中国英语"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并传播着中国的语言文化形态,并对英语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儒道思想滋养下的酒文化入手,分析了在中国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白酒包装设计现状及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现代白酒包装要提升文化价值,彰显民族风格,就应深入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探究。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尽善尽美""文质兼备""中和之美""天人同构"以及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观点对现代白酒包装设计的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证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多种理论的组合,包括文化民族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文化符号学理论、开放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等。基于此,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研究的思维特征可归纳为文化民族主义视角、文化革命思想视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视角、中国文化中的"人民观"视角、文化符号学理论视角、开放文化思想视角和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视角。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涵盖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和"等和谐思想。其文化核心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是人文价值体系中的瑰宝。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跨文化交际学科中的一对新概念: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探讨研究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的文化渊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文化,尤其是"道"乃是高语境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的"逻各斯"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理性与辩论术则是低语境文化的发源之处,并预言未来的趋势一定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走向彼此融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如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困惑与问题,创造性地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此,我校邀请几位专家以"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座谈,就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然"与"应然"、"定位"与"使命"、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的路径、大学文化的性质以及以策划来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和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激励文化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9.
"集体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百年新诗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历史经验表明:"集体意识"在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始终与新诗所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不仅如此,在逐步成为判定新诗重要文化价值层面的过程中,"集体意识"也成为反思新诗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注重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从历史结缘、整体趋势、风格制约的角度探讨"集体意识"在新诗历史中的构成,就成为阐释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生命的关怀是跨越种族、国籍、语言的文化"大我"情怀,对边缘群体生存境遇的体察是文化"小我"情思,当文化"大我"情怀面对文化"小我"的种种跨文化相逢与跨语言表现,族裔文学就成为文化观照的一面镜子。本文以《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为切入点,发掘汤亭亭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丰富了当代华裔经典作家的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12.
“雷锋现象”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法治时代学习雷锋应该遵循从“身份归类”到“个性识别”,从“行为模仿”到“自主彰显”,从“形式主义”到“实质理性”,从“单一推崇”到“多元存在”,从“蜡烛精神”到“火把原则”,从“道德宣扬”到“制度规范”,从“自我满足”到“人生彰显”,从“暴力示范”到“宽容互助”。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X-门"来源于英语的"X-gate"。从形态、语义、组合能力、造句功能以及"-gate"和"-门"的角色角度对"X-gate"和"X-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①"X-gate"和"X-门"中"X"的构成都可以是名词成分且数量很多,同时还都可以是动词;②在语义上均用来表示消极意义;③组合能力相同,造句功能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①"X-门"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但"X-gate"中却不能。②汉语"-门"比英语"-gate"使用范围更广;③"-gate"已成为真正的构词后缀,而"-门"只是类词缀。  相似文献   

14.
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存在着与普通话形容词“象话”截然对立的句法、语义特点。它经历了如下语法化历程:补状句法移位、从突显摹状到突显锚程的认知侧重转向、“话”的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象”与“话”的边界消失、短语词化。在这个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17.
《尔雅·释言》“窕,肆也;肆,力也”条,历来学者对其中的“窕”、“肆”的词义有不同解释。从文献和《尔雅》体例上看,“窕”训“肆”,应解为“深、空隙”义,“肆,力也”的“肆”应解为“勤劳”义。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 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重新进行了考察,指出表示"返回"义的"返"字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同时还借同音的"反"字表示"返回"义,"返"并非"反"的后起字,在表示"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应是通假关系。文章的研究可以纠正《古代汉语》教材仅依据传世文献用字将"反、返"二字视为古今字的错误看法,有利于指导古代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无"沿着延异的踪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有","无"就是"有"。"无"这一能指符号是对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的不在场的替补,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在非理性直观上却是在场之物。从感性直观来看,"无"是无形的;从非理性直观来说,"无"却是有形的。正是因为"无"就是"有",并且"无"还是有形的,所以人们才能以"无"为用、以"无为"为"有为"。虽然"无"就是"有",但是"无"又不同于"有",不同形式的"无"是不同形式的"有","无"和"有"构成差异的嬉戏系统。"无"和"有"都不能单独存在,二者只能存在于这一差异的嬉戏系统之中。"无"和"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性的语言为人们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诗意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