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很"与"好"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比如"她好漂亮"、"她人好好""很男人"等。在这些用法中程度副词"很"与"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有些则不能。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由"精品课程"到"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自2013年中国"慕课"突飞猛进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提出了中国"慕课"要"面向中国、服务教育、辐射社会、走向世界"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经过广泛讨论衍变至今,部分论述逐渐显现出对古典文体功能观念定位的偏失和文体阐释范围的过度扩张,造成了论者内部的相互抵牾,从而导致论述上的内在不稳定性。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当今汉学界,将中国古典文体论的"兴""怨"概念简单等同对应于西方的"权力反抗""启蒙革命""个人集体"等意识形态内容,仅看到了"个人之情"或个体与外界的紧张关系,使抒情本身工具化为一种政治性的对抗姿态,遮蔽了作为传统之另一面向的"相与之情"这一公共性情感维度,暴露了海外抒情传统论述在古典精神承接上的简单化与偏狭性。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实继承方面,不能简单地"以西律中",也不可盲目地"以中律西",而应格物致知,中西融通,力求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水彩画是近代与油画一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形式。水彩画与中国画在使用介质颜料和工具材料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它们在作画过程中的"写"与"作"却大相径庭:在中国画中"写""作"不分,"故作字作画皆曰写";而在水彩画中"写"是"灵","作"是"魂"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小说以及与其关联极深的"恶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等,并非不言自明的术语。学界对dystopia、anti-utopia等语的理解、界定各异,而其汉语译名"恶托邦""反乌托邦"等则往往相互混同。细辨之,"恶托邦"对应于dystopia,"反乌托邦"则对应于anti-utopia,"恶托邦"为"反乌托邦"的上级概念。"反乌托邦"小说是以"乌托邦"为潜文本,将对其之"反"作为立足点的一种叙事文学,即"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作为其隐而含之的前提,通过推演、戏拟,描绘乌托邦构想进入实践之后可能造就的黑暗世界,并通过对此种世界的渲染,表现了对"乌托邦"的拒绝。  相似文献   

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国陆续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为推行其所谓的"实质外交"策略,台湾当局在与他国结束官方关系后,对于双方间的既有"协定"总体上采行的是通过协商以尽可能维持"协定"关系的处理态度。实践中,也确有部分"双边协定"得以继续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某些"协定"延续的途径既和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符,又与各国政府同中国政府的建交公报精神相违背。为在国际社会强调一个中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应对台湾与"断交国"之间逾越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有所防范。  相似文献   

7.
先秦先民们的饮食活动是华夏之"礼"的一种主要来源,"谷""肉""酒""乐"组合形成了"食礼"的最初形态。"食礼"由"物"逐步转化为"事",由物质形态转化为精神观念,"食礼"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礼乐"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祭"是"五礼"的首要内容,先民们通过祭祀活动以"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生食—玄酒—大羹正是"以嘉魂魄"的祭品组合。先民们日常生活之"食"中也处处体现着"礼"的观念,比如:"筵席"中显现尊卑,"轻财而重礼之义","节嗜欲"体现修养,"养"是"孝"与"敬"的基础内容等。"礼"不离"食"是华夏之"礼"的重要特征,先民们对"食"的烹制与调和也为中国审美观念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重要场景。  相似文献   

8.
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做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具体途径可从课堂与课外以及教师与学生等两方面着手,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概论"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根本标准,以塑造新人为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文体学(stylistics)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古已有之,"文体"指义多端,在文学上主要指文章的体裁或风格;而西方的"文体"则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多指"语体"。中国现今沿用的主流"文体"释义基础主要是古代"文体"涵义,在指称文章的体裁或风格的涵义上,又增添新的内涵——"语体"。这主要是受西方"文体",即"语体"学说影响。"文体"研究可以说是对对象最为全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极其"和"极为"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语,文章主要从历时语法的角度,研究两词的演化机制和成词过程。两词趋同中和的动因大致有三个方面:语义积淀、相互类推和语用分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目标取向和本质内涵方面有着内在契合性。"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协调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让该课程迸发出强大吸引力。应该加强"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的理论依据研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并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两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首先崛起于发达国家 ,90年代涌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学术存在 ,必将发散到各个社会层面。所以 ,反思这一文化思潮 ,是学术界面临的严峻而重大的课题 ,完全拒斥或全盘接受或不加理睬它都不是明智之举。本文作者意在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启迪 ,结合中国国情和全球问题 ,站在“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立脚点上 ,俯目敢“后现代主义”思潮 ,并与之相互对话 ,以实现相互扬弃和相互超越 ,并由此视角出发 ,提出了“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创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自宋之后,就有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因文言小说诞生与发展在先,故白话小说多受其影响。本文尝试以冯梦龙"三言"中的两篇代表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来探究"三言"对同题材文言旧本的借鉴与改编。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关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中国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方式以“引进来”为主,在“走出去”方面十分落后。中国的国际化是单向的、低层次的,不是全面的对外开放。实践中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陷入严重的认识误区。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看成对外开放的必不可少的两方面,阐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印度"梵"与中国老庄之"道"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着古代人类的思想与精神生活。本文将"梵"与"道"从相似性与差异性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敦煌壁画1000多年以来发生了由"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历史嬗变,反映在由"乐生"到"乐死"、由"天堂"到"天堂与人间"、由佛的歌颂到菩萨歌颂、由画的艺术到舞乐艺术的嬗变。其原因在于,佛教东传过程中经历了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壁画创作则由希腊画师凭借希腊画法到中国画师凭借中国画法的转变,致使图像的所指与能指均发生变化。由此说明中国古代"通变"之说、变文与变相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华文化和艺术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龙学”的全称为《文心雕龙》研究学,是一门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也是国学中屈指可数的以某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撰写于南朝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它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最为显赫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注疏、整理、评点乃至较为系统的研究等几乎延绵不断。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为《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