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的音教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入校学生的素质、能力呈下降趋势,影响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严把学生进校、毕业两道关口,重视学生和教师整体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抓好教风、学风、考风,以此确保高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  相似文献   

2.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1):F0002-F0002,F0003
吉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创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该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2003年培养出全国首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结合多年办学实践经验,我们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综合理论研究,为高师院校试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积累了有益经验,也为我国教师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专业,  相似文献   

3.
高师院校在发展"非师范"的进程中,应用文科往往成为首选.在这些应用文科专业中,一是覆盖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使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大拓宽;二是应用文科在整个文科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基本上占据半壁江山,甚至后来居上;三是应用文科专业已经遍及所有的高师院校及其原有文科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应用文科已经成为高师院校发展与转型的亮点和热点.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师院校应用文科发展遇冷,主要体现在就业和招生上,此外,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办学经验、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现象做了探讨 ,并就高师院校如何发展应用文科,从思想认识、"地方"与"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就业与毕业生质量反馈和专业设置市场预警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的建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涵义,包括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修业几年、在哪儿培养、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是分离的还是混合的、教师专业教育如何进行等五个方面。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师,具有招生政策优势、课程设置优势、学生管理优势、教育资源利用优势;学术水平不高,学生起点学历较低,是五年制高师的缺点。现有五年制高师教育资源的利用,应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结合起来,以迎接小学教师本科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之一,本应在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却一直受到教学质量问题的困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十分突出,其处境十分尴尬。所以,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是一个结构性的综合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提高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探讨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应改革高师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视高师院校招生与就业问题,维护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深化高师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解除制约高师院校发展的“瓶颈”障碍;走教育国际化道路,促进高师院校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林院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林院校招生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志愿率低、录取线及录取平均分较低 ,各类专业之间志愿不平衡、不报到学生数量增多等。做好农林院校招生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要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中学要为农林院校招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林院校要加强宣传咨询 ,加快专业改造 ,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教界尤其是高师院校在论及高教改革时,往往过分强调教育体制、学制、教学管理、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培养创造型教师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核心问题.体制改革、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固然重要,但若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仍然不能保证培养出好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改革核心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其他改革都应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高师教育学教学的困境与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教育学的教学长期处于困境之中,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设置的多重教学目标。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教育学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的教学应培养学生合理的“教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主体观和教育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培养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是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保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大计,是高师办学的根本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如果不愿意当教师,那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是需要全社会和学校系统的教育工程综合治理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在发挥专业思想教育作用方面,应该并且能够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教育学是高师的一门公共必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大学教育、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失业预警系统的理论与措施,探讨了解决大学生普及教育与就业下滑反差矛盾的初步举措,以及天津市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应采取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应对方式在医学毕业生完美主义人格与就业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为减轻医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依据。采用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就业焦虑问卷对22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就业不安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工作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生显著高于非医学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消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就业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人格和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就业焦虑的重要因素,应避免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消极作用,降低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鲜有研究。大学生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主要内容包括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工作报酬的性别差距、就业中专业的性别倾向、就业中行业的性别差异、职业的性别隔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观念原因、制度原因、市场原因和个体原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高校的逐年扩招 ,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对农科院校的偏见 ,就业变得更加困难。文章分析了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就业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加强农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产业经济的动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中国在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不失时机地开发和创造互联网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实现互联网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所提供的有益条件和积极影响,深入挖掘互联网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就业潜力,提出高校在面对大学生就业挑战和机遇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之本.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最终实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这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其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深刻的理论依据。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是获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寻求人才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以就业为导向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其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重点分析了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竞争不公平、保证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等严峻形势 ,给女大学生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提出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切实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不仅冲击了学校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方向,也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导致许多高校本科教育"短斤少两"现象突出,教育质量下降。要改革本科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以适应大学生毕业就业活动的提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社会瞩目的一个问题.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影响,但作为政府,其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健全有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机会,不健康的就业环境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滞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直接关乎到大学生的就业适应和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