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赖诸侯进行宗教改革是路德一贯的立场,因此他中晚期反对人民革命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人民,而是他的一贯立场在新形势下的变相表现形式。路德一生所坚持的乃是依赖储侯、进行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的立场。他中晚期继续对天主教展开斗争,最后走上与天主教完全决裂的道路。他中晚期捍卫了他早期提出的“因信称义”的根本原则。路德的宗教改革立场和根本原则具有一贯性。  相似文献   

2.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今年十一月十日,是马丁·路德(1483——1546) 诞辰五百周年。自从这位“巨人”发表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以后,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横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神权制度便面临了灭顶之灾。至今,路德为解除民族苦难而奔走呼号的爱国激情,他那冲破旧传统、踏倒旧权威的批判精神,仍然给人以力量和启迪。路德生活于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刚刚开始决战的时代,一切都有待于开拓。作为罗马的叛臣逆子,路德有效地运用了《圣经》和理性,发  相似文献   

5.
路德初論     
一、问題的提出。二、路德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怎样理解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三、路德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渊源;从胡司到路德。四、“九十五条论纲”的剖视。——对評价中两种偏向的商榷。五、试将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六、路德宗教改革观点的实质及其宗教观的演变。七、路德与德国农民战爭;路德和閔采尔的不同道路。八、路德与慈溫利、喀尔文的比较。九、对路德的評价及本文的结语。  相似文献   

6.
D·伊拉斯莫(1460—1536),今荷兰鹿特丹人,史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莫。他是当时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最负盛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享有“思想之王”的美称。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亲眼目睹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的产生及其日后的发展,这位伟大的学者亦因此同这场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初,宗教改革家们曾因伊拉斯莫对天主教会的激烈抨击而深感兴奋。并将他看作是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许多旁观者也认为,宗教改革运动同伊拉斯莫的思想密切相关。“伊拉斯莫稍有表示,路德便大叫大嚷; 伊拉斯莫下蛋,路德孵鸡;伊拉斯莫略加怀疑,路德便大加渲染”。但令人费解的是,当宗教改革运动走向同教皇分庭抗礼的“极端”时,伊拉斯莫反应却是冷漠的,甚至转向相对。这位老人至死也没有脱离过天主教会阵营一步,原因很简单,伊拉斯莫对宗教改革有其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对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历史成就如何评价,是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我国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般偏低,对其功绩没有充分估计。近年来,学术界对路德重新进行了评价,仍褒贬不一,大致可分三派。1,基本否定派,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只反教皇不反国内封建割据势力的代表诸侯,且是农民战争的叛徒,自己最终沦为诸侯手中的工具。后来的“路德教”则成了维护诸侯权利、加强封建割据的宗教;2,肯定派,认为路德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功臣,他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8.
“因信称义”说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的主要理论。但“因信称义”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世纪晚期已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后来,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它作为传统思想材料长期存留下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路德是按自己的需要将传统思想加以引申和发挥,以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在路德的理论里,一方面反映了包括市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反封建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市民阶级的保守、妥协观念及其对诸侯的卑躬屈膝。而同属一个路德的这些思想,既能在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条件中求得其社会原因,又能在以往的神学家那里找到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当代德国著名神学教授保罗·阿尔托依兹 (PaulAlthaus) 的专著《马丁·路德的神学》已译成中文出版①。该书作者围绕着马丁·路德对“因信称义”教义的理解,系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了路德的神学思想。书末的附录一和二探讨路德在与其对手的长期的辩论过程中对“爱”与“信”在“因信称义”学说中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路德最终的解释将“爱”及其因爱而做的一切好事看作“真信”的标志,爱是信的见证,信心取决于爱。这样他就将“爱”而不是“信”置于“称义”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丁·路德(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和基督教新教(福音教)的创始人。作为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以致于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路德神话,被推崇为先知和圣徒、理性和思想自由的先驱、民族英雄和德意志斗士等等。几乎在每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运动中都有有  相似文献   

11.
评艾里克森对马丁·路德的心理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里克森思想的创新主要在于他提出的三个系列因素 :自我、心理社会同一性、生命周期。他的著作《青年路德 :对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被誉为心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他把精神分析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对马丁·路德的一生进行了心理史学的应用分析 ,堪称独树一帜 ,是对当代史学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个体思想有它自己的 “心” 路历程。 从路德到康德之间, 西方现代政 治哲学的 “心学” 经过了霍布斯的翻转与斯宾诺莎的再翻转。 在路德那里, 内心为里事工为表。 霍布斯放 弃了路德的唯灵论, 区分了内在信仰和外在崇拜, 并从政治上强调了外在认信。 斯宾诺莎继承并再度翻转霍 布斯的内外结构, 明确了内心自由是一项不可穿透的私权, 塑造了现代政治哲学关于个体自由的基本特征。 路德、 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对内心外行之分的不同解释, 表现了 “心” 的不同地位与意义, 展现了现代个体 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脉络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 ,由他所发动的改教运动构成了德国现代文明的起点。路德对神学思想突破和改教事业发展 ,对德国神学、教牧、语言、伦理、哲学和政治诸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结晶为他所铸就的一种典型的德国人性格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初,马丁.路德首倡宗教改革,确立了“因信称义”的新教原则,由此诞生的路德教不仅颠覆了天主教的诸多教义和制度,对原先的死亡文化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路德破除了炼狱信仰以及以弥撒为核心的丧葬仪式,提倡埋葬方式的变革,使新教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此前中世纪的死亡文化。  相似文献   

15.
路德积极参加新教会组织、经典、教义和礼仪方面的建设,为新教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路德宗教会成为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主教会的一家崭新的教会。路德宗国教化主要是由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是由路德造成的。对路德在新教会建设中的活动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兰希顿少年时受人文学者罗伊希林的培养与伊拉斯莫的熏陶,成为一位著名的人文学者,后来,他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全力支持马丁·路德.他既是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人,也是后继路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但他在去世后的三百年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与路德的分歧在于他希望与天主教会妥协,而正统路德宗反对人文学者在教会内部推行宗教改革的主张.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所致,由是,伊拉斯莫、莫尔、罗伊希林与梅兰希顿最终均走上了悲剧性的宿命之路.经过19世纪以后的反思,学术界对人文学者的评价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马丁·路德神学提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区别,由此形成“因信称义”的神学以及“双重国度”的概念。黑格尔敏锐地看到路德之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因强调个体的内在普遍性而肯定了个体作为现代性的起点以及自由作为现代历史的命运,这正是现代世界兴起的缘由。从洛克到密尔,在继承“路德结构”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体自由,但作为内在普遍性保障的上帝却悄悄退场。卡尔·施米特认为霍布斯继承了路德以来的内在性对于外在性的优先地位,但当个体之间的内在性无法得到统一时,必然会导致“内在世界”的“诸神之争”,每一个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念最终会导致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及其崩溃。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1483——1546)的名字和他的一生是与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路德以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闻名于世。后来,对农民运动的敌视、反对,又使他蒙上了污点。路德的一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政治道路,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对他的是非功过,向来褒贬兼有,毁誉殊异。本文不拟对路德一生全面评价,仅就他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于复兴基督教的重大意义。指出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马丁·路德的高贵的个人品质,他既是忠实的信仰者,又是坚定的改革家,敢于同罗马教会的腐败势力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另一方面在于他因势利导,改造教会组织与旧教义,使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古老的基督教获得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马丁·路德·金最有名的一句话是“I have adream”。其实,每个人心灵的隐秘深处都有一个梦。大唐诗人当然也有梦想。但他们的梦想不仅仅是写几首足以让自己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好诗,他们更大的梦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出将入相。“郊寒岛瘦”,那是最没出息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