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等三同志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1987年1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新贡献。 《金瓶梅》的最早刻本,是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万历本或词话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的出版与研究,在台湾省与香港均有显著成绩。明万历词话本、明崇祯绣像本、清康熙张竹坡评本三系类中,除崇祯绣像本外均有出版。1963年日本大安书店将词话本的三种藏本(北京图书馆1932年购藏本的影印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校勘影印,共五册。台湾省已翻印此五册,同时还有将原书四页缩影为一页而成的一巨册缩印本。1975年,香港汇文书店影印《两种张竹坡评本第一奇书金瓶梅》。1967年,香港重印《瓶外卮言》(姚灵犀编著,1940年8月天津书局出版),更名为《金瓶梅研究论集》(内有郑振铎、吴晗的著名论文)。  相似文献   

3.
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三种版本的《金瓶梅》中,《新刻金瓶梅奇书》为嘉庆二十一年由书商刊刻的以皋鹤堂本为底本的八卷删节俗字无批语本金瓶梅;1933年3月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零四部之第捌拾陆部,是一部改错补缺的《金瓶梅词话》的较好读本,其补改的时间当在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出版之前。大安本《金瓶梅词话》是日本所藏《金瓶梅》的完好本,考之于书中两种鱼尾版式、"金瓶梅词"三次出现以及墨丁的类属,发现万历丁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存在着重刊的痕迹,即存在着此本前还有更早刻本之可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金瓶梅》的成书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颇有争议.本文想阐明这样几个观点:一、《金瓶梅》抄本应是一人所写;二、初刻本《金瓶梅》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作,付刻人和这五回的补作者当是冯梦龙;三、重刻本《金瓶梅词话》非一人所写,对初刻本当有所修改.这些浅见在百家争鸣的阵图中或可聊备一说.因不揣谫陋,略抒于兹,以就正于方家.一、《金瓶梅》抄本应是一人所写《金瓶梅》抄本在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前后就已经开始流传了.直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或稍后,吴中始有初刻本.在初刻本问世以前,已有几位名人在谈论它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中叶以后问世的一部优秀白话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为四大奇书,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而且也深为日本人民所喜爱。 (一)《金瓶梅词话》的传入日本《金瓶梅词话》的最早传入日本,大约是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宝永(1688—1704)年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崇祯本以词话本为底本进行改写与评点,评者与改者为同一人。评改者是加工修改者,为《金瓶梅》定型传播作出重大贡献。谢肇淛是崇祯本评改者,《金瓶梅跋》与崇祯本评语是互补的,应出自一人之手。徐熥是谢肇淛的舅父与挚友,谢氏评改《金瓶梅词话》在徐熥逝世之后。崇祯本第六十四回回首诗引入徐熥的《花楼吟咏》,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中引用他人作品范围很广,有小说、戏曲、诗词、散曲、佛经等.从引用数量上看,仅小说、戏曲就有二十余种.作者或整段抄录,或部分化用,将这些取自不同作品的片断织入自己的巨制之中,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均起到各不相同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对《水浒传》的引用.《金瓶梅词话》所用的《水浒传》版本已佚,与其最接近的现存版本是清人翻刻的万历十五年(1589)天都外臣序百回本.《金瓶梅词话》直接引进了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并将《水浒传》的许多片段广泛地融入全书之中.在《金瓶梅词  相似文献   

9.
[一] 《金瓶梅》一书传到日本,最早是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中期,即元禄、宝永(1688~1704)年间(相当于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三年)。据考证,在日本发现的所谓原本,其实并不是原本,也不是原本的手抄本或刻印本,只不过是接近《金瓶梅词话》的版本。而《词话》是按原本《金瓶梅》改写的,即是在我国各地扩散的印本,因为真本早已失传。一、1941年在日本日光轮王寺的慈眼堂发现了一部《金瓶梅词话》,它和1932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现的《金瓶梅词话》是相同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
廿公是谁?东吴弄珠客又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1617)刻本,卷首有《欣欣子序》及《廿公跋》《东吴弄珠客序》。其《欣欣子序》,为万历间刻书楷体字,《廿公跋》及《东吴弄珠客序》为写刻体字,且显然出于一人之手,此有目之所共睹者。今于欣欣子,姑且存而不论,论廿公及东吴弄珠客。  相似文献   

11.
从《续金瓶梅》看《金瓶梅》的版本及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本问题,无疑是批评研究一部作品的最基础的工作之一。谈到《金瓶梅》的版本,不少研究者总以为它比《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要简单得多。这种判断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关于《金瓶梅》版本的许多问题,诸如见于记载的当时流行于刊本之前的各种抄本间的关系问题,初刊本与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初刊本与《新刻金瓶梅词话》(所谓现存万历  相似文献   

12.
在现存的《金瓶梅词话》一书中,有一篇东吴(即苏州)弄珠客撰写的序言。人们认为这位弄珠客便是明代著名出版家、散文家和戏剧家冯梦龙(1574~1646)。杭州本也有这篇序言,但是在《金瓶梅词话》本中,却特别标明了这篇序言写于1617年,这就表明这部长篇小说的刊刻年代。另外还有一篇没有标有年代的“跋”。它是由一个化名为廿公的人写的,廿公是二十笔画的某人。人们认为,此人便是袁宏道,因为他的名字实际上刚好是廿笔画。  相似文献   

13.
章培恒同志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四期上发表《论〈金瓶梅词话〉》,对《金瓶梅》揭示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切,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都作了非常高的评价,并以此与《水浒传》作对比,认为《水浒》在这两方面的成就都不如《金瓶梅》。  相似文献   

14.
<正> 《金瓶梅词话》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这是成书数百年来人们猜测颇多而未得确解的谜.我们在《<金瓶梅>作者之谜》(见山东聊城金学会编《<金瓶梅>考论》一集)一文中提出《金瓶梅》是二人以上合作的书.它的主笔作家谢榛就是兰陵笑笑生,辅助作者是昆山郑若庸,写书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是赵康王朱厚煜.本文仅就谢榛即是《词话》作者加以考论.  相似文献   

15.
通读《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是从他书抄来的,在引入本书时,仅仅作了一些加工改作,便成为全书的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根据《万历野获编》曾推断早先可能有一个庚戌年(1610)初刻本,则此与现存最早的丁巳年续刻本相距仅七年,当与原稿比较接近。试援例略加排比,以供窥察它的成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方俗词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中方俗词众多,本文利用现代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几个方俗词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察,尝试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7.
论《金瓶梅词话》的被动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以其多有性描写而被列为禁书。但是,从语言学角度去看,不仅它的文句优美,更以其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语言风貌而闪现出它熠熠的光彩。《词话》在近代文学史上有它独特的地位。在汉语史上,也是近代白话小说的一部惊世骇俗的力作。无论是词汇、方言,还是语法结构,我们窥《词话》之一斑,便可见近代汉语之全豹,本文所要论及的被动句,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绣像评改本以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底本,在版刻上保留了大量的词话本元素,它们之间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评语对《金瓶梅》的艺术美作了全方位发现,达到了华夏小说美学史的新高度,评改者为《金瓶梅》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评改本的精美插图是美术史上罕见的大创作,使绣像评改本成为晚明小说刊印传播的典范。谢肇淛《金瓶梅跋》和评改本的评语是互补的,应出自一人之手。谢肇淛在多年品赏与研究基础上对词话本边改写边评点,完成了评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只是一部有名的“淫书”,如今要论它的政治性,岂非是故作惊人之笔? 否!事实上早在它流行之初,人们就指出了它的政治性。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明确说它是一部“指斥时事”之书。最早透露有《金瓶梅》一书消息的袁中郎《与董思自书》说得比较含蓄,称它“胜于枚生《七发》多矣”。众所周知,《七发》一文是针对“太子”一类统治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乃至“久执不废,大命乃倾”而发出的讽谏。《金瓶梅》胜于《七发》,那究竟是何等样的小说?与以上说法类似的,词话本欣欣子序结尾处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廿公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词话》中的书信主要分为公务信函、情书、家书及亲友书信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书信因写作者身份、写作场合、文本语境的不同,呈现出相应的文体特点。通过书信可以透视人物形象的多样性,暴露官场的畸形生态,展现晚明的礼仪与经济文化,并将西门府内外世界有机连接,展示出更广阔的活动场景。探讨《金瓶梅词话》书信文体的样态与功能,有助于了解《金瓶梅》文本的演变轨迹,进而考察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文人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