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为繁荣学术、扶植青年、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风,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青年学术论坛》专栏。本《论坛》以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者为约稿对象,作者年龄限在四十五岁以下。本《论坛》将择优刊登青年作者撰写的观点鲜明、资料新颖、论证严谨、文风清新的短小精粹的学术论文,每篇字数限在五千字以下。在本专栏发表的论著,稿酬按规定的最高限额付给。 相似文献
2.
霍雨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贞观之风”一直被后人称颂,而什么是“贞观之风”?专论者少,本文将之概括为“诚信待人,兼听纳谏”八字,作者认为“贞观之风”是唐太宗取得辉煌的武功和文治的主要原因。因其诚信待人,故得人心,竭力为其打天下治江山;因其兼听纳谏,故能集众智成大事,取得贞观之治。“贞观之风”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贞观宫廷诗坛风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永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贞观盛世,诗坛上的宫掖遗风,与唐初统治者对南朝文学艺术的喜好和提倡有关。就文学自身而言,以宫廷诗人为中心的贞观诗坛的矛盾现象,是魏晋六朝文学嬗递的延续,也是唐代诗人以南朝声色为基础、融合北朝贞刚之气,以表现恢宏雅正之新朝气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肖雪芹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1-93
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民族关系是体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此,简要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5.
论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1):71-74
史学理论就是史学观的进一步体系化和逻辑化。没有史学观,当然可以有历史学;但没有史学观,却不可能有史学理论。史学理论就是史学观的理论形式和理论表现。史学观把历史学从所有那些不是历史学的东西中间寻找出来,加以规定和确认,要赋予历史学一个理想的目标。这个理想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历史学的固有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现象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金仓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0-67
传统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都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史,叙事史只追求事件真实性而对理论概括缺乏兴趣,因而它不仅是历史学变成科学的严重障碍,而且连它追求的真实性也只能是一些推测。历史学要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把它的重心由关注事件的细节过程转向关注历史现象上来。现象史学首先要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识别和确定一些相对稳定的历史现象,进而通过现象的分解发现构成现象的各因素的关系,最后在对现象多次分解的基础上概况出一些规律来,像自然科学那样靠发现规律指导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从唐皇朝建立到唐玄宗开元末年的一百二十多年,是唐皇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这个盛世的两大高峰。这时期,唐代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中外交流以及文化方面的各个领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罕与其匹的“盛唐气象”。这时期的史学,作为盛唐文化的一部分,其气势之大,创获之多,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一、三篇修史诏书:对史学的新认识唐初,从唐高祖到唐高宗,先后正式颁发了三篇修史诏书,对盛唐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的论述就从这里开始。这三篇修史诏书是:(一)唐高祖《修六代史诏》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担任起居舍人的令狐德(芬木)向唐高祖提出撰述前代史的建议。他指出:“近代已来,多无正史”, 相似文献
8.
阮爱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6-82
唐初武德、贞观年间的文学观念有一个明显的质消文长过程.武德与贞观前期,为纠正南朝文风的流弊,文质观念表现为质胜于文的过渡期特点.贞观中期以《隋书》等"五代史"的修成为标志,追求文质兼济.贞观后期,以《晋书》修成为界,诗坛全面走向重文轻质的道路,下启龙朔文场变体. 相似文献
9.
蔡阿聪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4(10):15-19
历史的兴亡加上贞观之前数百年的社会动乱,特别是经过"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的动荡,使贞观君臣们产生了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他们以惕焉兢惧、临深履薄的思想和心态.重视以史为治,从中总结知治、致治的经验;他们探讨创业与守成难易的问题,以便已创业成功的他们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防微杜渐,慎始如终.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林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5-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学科体系、历史观和方法论、重视民族风格和史学遗产以及史家自身修养的境界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的研究,对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显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7-15
陈寿《三国志》高简有法,直逼马、班,当时有"并迁双固"之誉。但陈寿的史观史法,我国史学界仍乏撰述。本文着重探讨了陈寿的形势观、人谋观和史体观,认为陈寿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唯物史观倾向,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历史人物的主体精神。史体上突破纪传、编年二体,融纪传、国别为一,创三国各为纪传的新体例,体现了史家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2.
傅绍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06-111
唐朝贞观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既有南朝文学之遗风 ,又有鲜明的文学革新之意识。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和理论 ,大都是谏官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环境 ,促使他们对文学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是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成功的设计 ,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4
瓦拉著有《君士坦丁赠与的辨伪》、《〈新约〉注》和《菲迪南统治阿拉贡的历史》等。瓦拉的辨伪工作唤醒了西方史学家的历史怀疑精神,开创了下一个世纪整个伟大的文献校勘运动。导致瓦拉辨伪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正统思想、帮助阿尔方索发泄对教皇犹金四世的愤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史学观念。他认为,"历史学与颂词不一致",需要实事求是,"历史学和修辞也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4.
15.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5)
胡适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估价,要再造文明,推倒封建传统。胡适的历史观是实验主义和进化论的,主张“实验”、而不是“实用”;坚持偶然论、多元论;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新疑古派,成为向封建势力发起猛攻的一支劲旅。胡适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曾有朝气蓬勃的一面,又先天不足。随着历史进程,经历了由进步到没落、保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祝中熹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综观古文献所载传说,后羿可算是个彪炳夺目的人物.在“射日”神话中,他展现了高大的英雄形象;在另外一些神话,诸如“嫦娥奔月”、“逢蒙学射”中,他又扮演了撼人心肺的悲剧角色.但后羿不仅仅是个神话人物,他所代表的那个上古部落群有穹氏,曾切切实实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由于经历、作为的戏剧性,后羿成为那类少有的、由神话与历史紧密交叠融汇而成的典型人物.其实他是有穹氏部族史影在神话中的凝缩.因此,要论述后羿,应当先申说一下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广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家中,用哲人的睿智与眼力,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探索的,无疑要首推现代英国著名史家阿·约·汤因比(1889—1975)。在他的笔下,世界各个地区文明兴衰的图景,既纷繁杂沓、广阔无垠,又自成一说。的确,汤因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历史哲学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本文只是想从史学的角度,通过几个侧面来论述一下这位西方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18.
宋衍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刘恕(道原)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第一流史学家,但是长时期学界仅仅把他当成《通鉴》的同编修,司马光的助手来看,也只是论到司马光或《通鉴》时,才附带提到他;即使有为他做专论的文章,也多是论他在《通鉴》书局中的地位、分工而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 相似文献
19.
20.
易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Z1):27-30
十九世纪 ,兰克及其学派独步史坛 ,代表着十九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现今国内外史学家对兰克及其学派作了全面的研究 ,得出了许多一致的认识 ,然而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如兰克史学是客观主义史学还是实证主义史学 1,进而言之 ,十九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关系如何等等。本文仅将兰克史学与以孔德为理论奠基人的实证主义史学两相比较 ,以求为兰克及其学派找到定性的恰当位置、并进一步使客观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的关系明朗化。一、兰克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区别首先 ,对历史探究的层次上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