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从对《民主主义与教育》文本分析的角度指出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根据目的的性质、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以及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提出的,要义表现在个体内在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不仅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而且是明确的,即实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提出其丰富的内涵和蕴意对促进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现实性、动态性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强调把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在批判现存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都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发展关系。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是杜威教育目的观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福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86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科学地厘定教育目的。深入解读杜威教育目的观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教育目的的实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从过程思维的视域,杜威教育目的观具有预见性、转化性、动态性、生成性、文化性等特征。杜威教育目的观提示我们在实施教育目的时应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分清师生在落实教育目的时各自的地位,在学校中创设特殊的育人环境,重视教育心灵空间的积极创设和个体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孔海燕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103-105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他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核心。这一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囿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学会“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社会需要;让儿童快乐学习,尊重儿童生长规律,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庞飞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67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隐藏着强烈的审美化倾向,杜威眼中的教育、游戏、艺术,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三个学科体系,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杜威独特的大审美教育理念与体系。教育与艺术的结合,正是在以游戏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把教师当作艺术家,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艺术活动,把教育的全过程看作是审美过程。以游戏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必然是一种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9.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8-54
杜威于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应邀来华讲学,对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理性的评价,对其未来走向给予了前瞻性引导,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杜威对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表示担忧,主张感情与理性相互配合。既反对一味的守旧,也反对盲目的趋新,提出中西文化折衷调和的主张。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缺少和平建设的环境,也由于杜威自由主义实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缺少理性的对话,杜威思想不可能承担起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杨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唯物辩证法思想分析教育目的,可以消除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分歧.对于教育目的,从层次视角看是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的辩证统一;从功能视角看,是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志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3-75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可以说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对教育的整体性理解上对这一主题思想进行解读: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体现出教育关怀人的生活的根本价值。当前教育改革回归生活应以此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56-58
通过分析杜威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释义,以杜威的职业教育观为基点,提出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商务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即在做中学,综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把技术与人文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的价值诠释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16-18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公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公民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健康人格之塑造和完满,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柴世钦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115-117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同志关于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是我们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5.
面临着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窘境,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进行了犀利的剖析和抨击,提出了关于学校职能以及学校与社会之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思想和池田大作关于学校职能以及学校、社区、家庭三者关系的论述进行了比较分析得知,两者虽然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但初衷和目的是一致的,都主张学校建立纯净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使学校的不良现象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对我院教学、科研、德育工作以及学院在创一流大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揭示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丁昀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孵育器、调节器、缓冲器、保障器和指示器.而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培育人是前提,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是重点,结合经济和业务工作去做是关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知识含量是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课程综合化理念的发展以“通识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且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围绕大学综合课程的特性与实施价值,综合课程的组织及其开发问题,寻求如何通过“分化的学科知识”与“综合的学科知识”、“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的统整,使学生在接触高深专门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融通知识联系,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戈公振认为现代人都应该有报学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人们读报,有利于健全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增进世界交往,开拓视野,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经济时代,要传承传统文化、参与世界竞争,具有一定程度的媒介素养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必将进一步引起重视。该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和普及三阶段的比较研究,指出精英教育阶段与精英教育模式的区别所在,进而论证在大众化背景下实行精英教育模式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