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桂敏 《城市》2007,(3):12-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循环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这预示着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密集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消费全球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75%的垃圾.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因此,城市应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地区.积极地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森昌 《城市》2008,(12):36-40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承载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功能。因此,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所在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目前,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探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构成:三是对特定类型的城市,分析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的讨论:五是对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后危机时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已成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周亚敏 《城市》2018,(2):28-35
我国城市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导向,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再利用,最终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零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许多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为我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基础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覃剑 《城市》2016,(12):44-4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中,开放合作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和特征的分析发现,韶关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梯度差,具备较强的融合互补发展潜力."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韶关可通过强化与珠三角地区产业链分工,善用珠三角地区优质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深度分享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红利,发展成为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出发,对我国四大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四大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整体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从整体分析来看,我国中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上升趋势,而且发展都比较协调。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经济发展的水平有所下降。而中国各级省市城市中,只有小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下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近年来,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力度措施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二者的概念以及特征的探讨,指出循环经济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党中央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和江河之源的生态保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指出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粗放低效利用问题,重点研究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途径以及我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障碍因素。研究内容将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目前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经营城市、经营城市土地与营销城市既是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三个全新的课题,又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三个重要子环节,它体现了我国城市资源的不断整合、增值.同时它也是我国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展现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其中,经营城市囊括了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经营策略,而经营城市土地囿于经营城市的范围内,是城市经营的核心,营销城市则是经营城市实施效果的外向型表现.具体说来,三者的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超君  黄耀志 《城市》2012,(8):41-44
一、前言 在工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忙于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历史街区及其环境保护漠视,甚至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许多城市都曾开展过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主张对中心区进行大规模拆旧建新.然而新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相反城市文化、传统街区的历史感、人性化环境消失殆尽.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规模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少地区也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只顾单纯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张,使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范学刚 《现代交际》2014,(11):64-6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在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融入凸显了城市建设特色,因此对于地区城市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课题,本文立足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现状,多角度分析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所在,及时找出对策,为吉林地区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彭亮 《现代交际》2012,(5):227+226
本文从城市经济的发展入手,围绕武汉市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阐述了城市品牌的含义,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状况,提出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武汉市城市品牌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营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德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在营商环境的建设上与京津相接轨,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来促进地区的发展。目前德州地区在营商环境的建设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对德州营商环境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几种影响营商环境的具体事例,并探讨改进措施和政策落实情况进。  相似文献   

16.
依托宁海县环三门湾地区打造的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块,产业集群发展初具雏形.笔者对该区域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对其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培育途径,并从加强集群统筹、 促进区域协调、 创新招商引资及强化空间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沈艳兵 《城市》2013,(6):55-58
天津、重庆和武汉这3个城市都属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发展带动了我国环渤海地区、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都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充分汇聚了区域内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多种要素资源,从而发挥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津、渝、汉都具备了这些特点,服务业的发展也必然成为其城  相似文献   

18.
张明斗  闫昱睿 《城市》2021,(6):25-37
城市蔓延问题属于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合理识别城市蔓延的经济发展效应对未来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笔者以我国2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论证分析了2009年~2018年城市蔓延及其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对于低水平的城市蔓延,高水平的城市蔓延对经济...  相似文献   

19.
王雅莉  卢成再 《城市》2013,(9):10-14
一、引言随着市场及其联系性的扩展,现代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扩展了城区、郊区,促进了城市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地都因广大的城市化区域的存在而繁荣兴旺。特别是近些年来,距中心城市较远的欠发达地区,因城市间贸易兴起而引致的城市化区域扩展,逐渐被融入到城市化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局面。然而,在我国,由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2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的超大城市12个(1997年底),其中东部地区7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3个。这些超大城市一般都是国内经济区的最大中心城市,有的还是全国经济发展中心。这些城市除中心市区以外都辖有郊区县,因而都有相当数量的小城镇,它们是构成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超大城市中的小城镇发展具有什么特色,很值得研究,因为它涉及到超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质量,也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本文以天津作为实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