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形态,中国生态批评尚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正是进行中的争议在不断促进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对于日益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文艺学回应,中国生态批评在理论基点、批判指向和实践维度等方面与西方生态批评存在着不同的语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驳与质疑、现代性反思和现代化批判的矛盾与悖反、理论阐释力的不足与实践维度的拓展构成了中国生态批评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为研究目标的文学研究流派。它不拘泥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将研究视角指向人类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角落。本文从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沿革出发,在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本转移、跨学科研究态势及其跨疆域比较研究等方面对其最新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构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协同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型学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20世纪后半叶西方工业化社会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滥觞于人们开始生态思考并追求一种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就其产生的总体背景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萎缩形成鲜明的背反,人们被迫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社会背景。同时,随着当代生态学思想的蓬勃发展,生态意识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为文化与文学领域内生态批评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与思想资源,这也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在美国正式确立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劳伦斯·布依尔是美国生态批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布依尔的生态批评思考致力于探索文学文本中环境的想象与西方思想中自然的位置,并在生态批评视网中探讨环境的想象对文学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布依尔将环境文学批评与面临生态恶化危险的自然世界结合起来思考,尝试重新阐释文学文本中的自然与环境,并将其与当代生态文化构建相结合,希望这种生态批评构想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一种有益的环境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8-95
西方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生态文明出现危机的根源,作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思想成为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思想参照,根源于这一思想的中国儒道禅美学作为一种生态美学从人的感性生活中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原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深入中国文化土壤与生活实践,创作出适合中国现实的生态文学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滥觞于西方社会对当代环境问题进行深切反思的时代.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将生态关注融入文学研究,将生态责任意识视为文学研究者的一种根本责任,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的谨慎栖居与生态谦虚态度,并将其视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化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西方学界逐渐兴起的新兴批评话语.文化诗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结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历史意识的理论创建.文化塑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构和历史情境的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歧,文化分析与历史厚描的批评范式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论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学研究获得一种生态文化批评的诗学新起点.  相似文献   

8.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5,(6):129-13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生态文艺学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生态文艺学研究之本的中国生态文艺创作渐趋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艺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生态文艺理论研究日益多元化、纵深化,学科意识开始走向自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文艺学已经具备了学科崛起的可能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利于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当前切要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学表现出"五个结合"的特征,在生态思想、创作领域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但还存在创作规模和质量不够、研究条件和批评理论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方面作好应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产生于西方当代社会反思社会发展方式并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一种具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的崭新文学批评流派与文学研究方法,当代生态批评专注于有关文学对自然的再现的生态思考,这种聚焦于文学中自然原型的生态批评思考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的重要批评视阈。生态批评家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对自然的文学再现进行批评性解读,重新审视文学对自然的再现,对自然原型进行建设性的生态批评研究,探索蕴含生态思考并契合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传承与延续:叩问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戚良德 《文史哲》2007,1(5):91-99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文论"元典",《文心雕龙》自然受到当代文艺学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又主要限于观点的征引和阐发,而很少对《文心雕龙》作一种文艺学范式的完整把握,这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艺学的现状。从总体上来说,《文心雕龙》至少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大文艺观念:一是以心学和美学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二是以体裁分类和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文体观念,三是从具体作品考察出发的作品观念,四是从创作实践出发的写作观念,五是着眼历史发展的文学史观念,六是着眼人文背景的文化观念。因此,《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资料,而且还从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文学实践的文艺学范式,从而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整体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英美生态批评是西方环境危机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首先将环境关注与生态思考溶入到文学研究,并以"生态批评"命名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随后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加上美国生态批评的启发,英国学者也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探索生态批评。他们都意识到生态思考对文学研究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共同探索一种蕴含生态关注的文学批评方法。而英美各自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特性又使两国的生态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倾向,二者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态批评总旨下,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态批评理论探索与研究,形成各具特点的当代生态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元骧 《学术月刊》2012,(7):97-106
西方的美学和文论是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这两大传统所构成的。它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前者以知识论为基础,是经验的、静态的;后者以信仰论为基础,是超验的、动态的。在西方文化史上,它们之间不仅有横向的互补关系,还有纵向的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国"五四"以来从西方引入并在其后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论,主要是按古希腊知识论哲学的科学精神建立起来的,它对于推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而在希伯来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美学由于信仰问题的引入而把对人的理解由社会的、理性的维度推进到个体的、心理的维度,也使人们对美和审美关系的认识有了的重大发展。这些思想的精髓,对于完善和提升已在我国生根的现实主义文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王兴文 《阴山学刊》2009,22(3):19-22
对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中国化的个案考察,发现解构文论的中国化其实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能指移用到所指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思想发生了变异,而中国文论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青 《云南社会科学》2006,2(4):129-132
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伴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与文学思潮的译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产生了持久的热情。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社会语境的制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作为异质理论的西方文学批评,在引进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恰恰说明了接受者的主体精神。以印象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探索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会通、变形、创造的品格,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空间的建构,希望能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