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企业上市成长成为热潮。文章综述评析了文化企业和成长性相关文献,构建了符合我国文化企业特点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以34家文化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文化上市企业成长现状进行剖析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资源成长性、能力成长性、战略-绩效成长性相互影响促进,共同对文化企业的成长产生正向贡献,其中能力成长性驱动作用最高;三年来文化成长性总体稳步提升,得分波动较小,成长性良好;文化企业间的成长性水平存在差异,但差距不断缩小,分布日趋均衡。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企业的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业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相关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大量的融资来支持。但是,就我国实际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的投融资制度还处于相当不完善和不健全的阶段,大部分文化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约束,影响着整体文化产业的实力提升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对文化企业融资机制的规划设计,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以部分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国家文化企业融资的基本模式为例,总结其融资的内在机理,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文化产业产业属性使然,大多数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模式,使我国文化产业融资走出瓶颈.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贷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而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采用VECM模型对信贷量、文化企业营业收入、GDP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量的确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最后根据结论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现阶段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信贷介入程度明显不足,支持力度依然较低,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及其多元化融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一是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导致投融资瓶颈较难突破;二是现行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不利于投融资的发展;三是银行融资机制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四是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缺乏,难以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基此,我省应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融资制度环境,完善产业服务平台体系,创新金融政策,加强投融资的配套机制建设,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6.
假设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基于对福建省276家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业所属、银企关系、信用等级、业主年龄对信贷可得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文化企业重组并购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经济产生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文化产业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技术开发的规模效应、制度创新的保证作用和管理创新的激励作用.对文化产业来说,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通过重组并购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已成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文化企业的重组并购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应以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为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重组并购,促进文化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8.
陈月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15-17,122
通过剖析我国在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阐述了当前我国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客观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并提升文化内容产业,是繁荣我国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内容产业创作与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就目前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格局而言,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因素,既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也需要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寻求突破之道。基于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中小文化企业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和企业应当同步努力以改变现状。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企业应重视品牌化发展和产业链的打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世界主要文化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指标体系都是基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文化统计框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对于文化的定义与采用的基本统计分类方法大体相同;而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指标体系对于文化产业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在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具体分类上有着自身特色。中国的文化指标统计体系也是以UNESCO的框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基本一样,但在分类上兼顾了中国的历史统计数据可得性。  相似文献   

11.
构建企业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目前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构建企业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新兴产业的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提出改进和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在国家新的政策扶持下,对文化类企业贷款信用等级的评价将成为一个新课题,而文化产业之所以较难获得银行信贷,主要在于其属于轻资产企业,在一般信用等级评价中往往难以满足银行要求,论题通过修订重建主要针对文化类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为文化产业战略发展提供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园区的建设相当迅速.文化部公布了1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上海市政府认定了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深圳市政府命名了23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另外还有各种省级和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可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研究和理解却很成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强弱,取决于其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培养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既有它的共同规律,又有它的特殊个性。遵循普遍规律,创造独特个性,制定完备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规划、切实实施核心竞争力培养战略、学习一切先进的经营模式,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 ,加入WTO将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方法、战略上存在差距 ,从应战角度提出了我国企业面对WTO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22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受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人口、社会关系等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年龄、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家庭支出等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层面,提出加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家文化是在家族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各种组织行为。在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家族企业呈现出各种形态。从家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出发,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及显著性检验,发现财政支出、可支配收入促进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发展,地区高校数量、地区工业产值等变量与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关系。所以,要促进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视教育转型升级;加大文化产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快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逐渐突破地理局限呈现出虚拟集聚的新趋势。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主要依托地理生产链上的相关企业形成延展,而其虚拟集聚则借助信息网络实现了跨区域合作。基于文化企业专利数据,使用统计分析与结构洞法对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组织特征加以洞察,结果表明: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中心;文化产业虚拟集聚则以江苏和北京为重要节点辐射全国。但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并非替代关系,它们彼此影响、互为促进。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落实文化科技政策,加强技术投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治理,通过协同地理与虚拟集群的双重优势,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化产业的业态结构处于变动之中,因而文化企业也需要通过深化对文化产业本质特性的不断反思,来获得对该产业领域的资源变化特点的理解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从认识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业态的内在结构及其变化、"平台为王"代替"内容为王"的特点、品牌与产业链的结合及其持续扩展等角度来反思已有的文化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并从与此对应的角度即文化企业经营策略调整的契机与趋势来对这一主题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