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翻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文坛论争的硝烟。鲁迅手持"匕首"和"投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鲁迅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在对苏俄文艺论战的关注和参与中,鲁迅更多地站在了以普列汉诺夫理论为思想源头的“同路人”文学一边。鲁迅对苏俄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翻译,客观呈现了他对苏俄文学的价值取向,而在对论争文献的翻译和对苏俄文学丛书的编选中,则表现出参与论战的主体性。他对苏俄“同路人”文学的亲和,表明他本人即有“同路人”的思想内蕴,这成为他参与苏俄文艺论战的必然性。鲁迅的“立人思想”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的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武器,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特别是反驳,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对鲁迅杂文的反驳艺术作一初步的探讨。 运用双刀论法,左右夹攻,置论敌于死地双刀论法就是二难推理。它在反驳中能使论敌陷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鲁迅娴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考证鲁迅《科学史教篇》资料来源引出鲁迅研究中被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与英国维多利亚文化界的关系,特别是与那个时期"科玄"论战的关系;二是研究他的历史哲学研究需要注意他对西方科技发展史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自鲁迅逝世至今,传记中的鲁迅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可谓一个时代传记有一个时代之鲁迅形象.此文从<鲁迅传略><人间鲁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评传><人之子>这5本传记在鲁迅形象的塑造、心理的探索、鲁迅论敌的评价三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文化环境等因素在鲁迅传记中留下的烙印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作为匕首投枪的鲁迅杂文,它尖锐泼辣,严谨缜密,无懈可击,显示了无比的说服力和论战性。这,首先取决于鲁迅先生思想的高度、革命的热情,取决于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语言的修养,同时也与他精通逻辑法则,熟练地驾驭逻辑思维工具分不开。因此,学习、研究鲁迅杂文,还应十分重视从它的逻辑力量去欣赏、去探讨、去吸取有益的东西。 我们未见鲁迅先生有逻辑的专论,但早在留学日本时,他的注意力就不局限于文学。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梁实秋谈文学的基点,他认为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应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没有时代与阶级的分别的,具有永久性.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论战,首先是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论争的焦点并不在同一问题上,是一场错位的论战.他反对左翼文学,除了政治上的偏见和文学观念的原因外,还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生,处在阴霾密布的黑暗年代。他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崭新的社会,发展了杂文这一匕首投枪般的艺术形式,对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进行毫不调和的批判。他常常要在反驳中阐述自己的正确观点,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在他那洋洋大观的六百余篇杂文中,反驳敌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驳,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言论,引用已知为正确的判断来确定其虚假性的论证方法。如果不能驳倒对方的错误,或者只是简单地指出它的错误而不能给以致命的驳斥,文章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鲁迅师承了我国古典散文《庄子》,《孟子》的优秀传统,借鉴了外国散文的艺术经验,在反驳敌论中表现了高超的艺术。他常常在寥寥数语的反驳中,把论敌弄得狼狈不堪、气急败坏。尽管他有时是孤军作战,腹背受敌,但他那犀利的笔锋却使论敌闻风丧胆,惊魂失魄。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论敌曾经诬蔑他是一个“酒罐子”。其实鲁迅并不多喝酒,也从未喝醉过。据他自己说,这是母亲常提到父亲每当多喝了酒以后,易发脾气,告诫他长大以后不要学他父亲那样。所以他一直坚持酒少喝,不喝醉。 母亲很喜欢看小说,鲁迅就经常买一些她爱看的小说寄去。在《鲁迅书简》一书中,收有鲁迅写给她母亲的信件就有50多封。这些书信都是谈的一些家常话,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比如有一封信是告诉她母亲关于海婴的近况的,写得很有意思:“他现在胖得圆圆的,比先前听话,这几天最得意有三件事,一是亦能陪客(其实是捣乱);二是自来水龙头要修时,他认识工人住处,能去叫来;三是刻了一块印章……”母亲看到这里,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鲁迅给母亲的信,主要是为了使她心情愉快,增加生活的乐趣,以利延年益寿。这种爱母敬母的高尚品德,值得钦佩。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说过:“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①他的杂文,有不少是属于驳论性质的。其中,有对反动派及其走狗“叭儿”、“二丑”之流无耻谰言的痛斥,有对来自同一战阵战友诘难的辩答。这些论争杂文,同样显示着“时代的眉目”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动态,也可以学习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剖析精当,是鲁迅驳论杂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鲁迅曾委婉地批评李守常的文章论理“未必精当”③。鲁迅的驳论文章,善于透过纷坛复杂的表象,极其准确地捕捉事物的本质,因而能一针见血,给论敌以重创。例如,冯乃超在《拓荒者》…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对“革命文学”论争作过指示李兵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之间发生过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李富春同志向创造社、太阳社指出一把矛头对准鲁迅是不正确的,应该停止论战,团结鲁迅,共同对敌。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场论争中...  相似文献   

12.
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且不足,致使这一领域成为一块是非之地.“五四”期间,我国文人间翻译论战颇为频繁,其激烈之程度可谓空前.首先,围绕郭沫若及其创造社同仁与胡适、茅盾及鲁迅等文人的几次翻译论战,分析了论战的缘由以及论战对我国译坛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然后对几次翻译“论战”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内山完造及其内山书店,在鲁迅文学地图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为鲁迅和左翼文化界的沟通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设定的职业底线造就了与"魔都"上海城市空间的遇合。租界在上海文化场域中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而以出版文化为中心的生产力量促成了鲁迅的身份转型,也为他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嬗变提供了契机。以内山书店为中心的社区空间,为鲁迅获取最新的左翼文化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文化条件。鲁迅遵循着自我对民族主义的认知、体验,凭借着《语丝》、北新书局,尤其是内山书店等文化空间的力量,成功突围了与"革命文学家"的论战,进而成为中共的"同路人"。鲁迅与内山完造的交往史,向我们演示了"人"与"城"的互动图景,但也成为1930年代以来激进民族主义者批评鲁迅民族主义意识的话题来源。  相似文献   

14.
理论斗争是左翼十年间独特的文学景观。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威因此逐渐声势浩大。鲁迅的参与和独特表现,使这些论战在深度、复杂性、异质性等诸多方面引发人们对左翼文学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沉思。  相似文献   

15.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他成了守旧派。在禁谈马列主义的"戒严"时代,郑学稼在台湾反复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另一类"宣传"。这就难怪郑学稼去台后知音甚少,倍感寂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鲁迅<孔乙已〈附记〉>的研考,探究"五四文学革命"之初的论战--"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鲁迅对自己小说的不同态度以及所做的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7.
任国桢1918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外语系俄语专业,在校期间他结识了李大钊和鲁迅,在鲁迅先生的教导下,他翻译了《俄国的文艺论战》等俄国文学作品,并刻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唯物历史观,从一个文学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文章和讲演影响下,他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并由此看到了人类新世纪的曙光,因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奉天(今沈阳)成立了中共奉天党支部,他为首任书记,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中共北平(今北京)市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驻山西特委书记等职,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鲁迅文艺思想是鲁迅研究的热点,张直心《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即是在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想关系中认识、梳理鲁迅文艺思想,书评充分肯定这是此书最有价值之处。这是作者用十年心血磨出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4,24(5):66-69
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即是实现人性的健全与解放。他尊崇科学 ,同时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人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有着大而多的心结的生命个体,对心结与创作同构互动关系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通过鲁迅的心结来透视和挖掘鲁迅创作的深层内蕴是研读鲁迅的一个独特的角度,并有着全新的意义。从几组最有代表性的鲁迅的心结及其在作品中的对应物即殉道与散胙、屈辱与复仇、腊叶与死火、中间物与过客等来透视其人与文的内在互映及其映射出的深层人文蕴涵,并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析:梳理鲁迅文本中反复出现又在其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意象或词语作为走进鲁迅内心世界的切入点;以此为线索,以其本人及亲友乃至论敌的言论为支撑材料,返视其创作动力的原点,直逼其心结的内核;再返归文本,阐释其含蕴的与人类精神相通互融的博深的哲理情思和丰厚的人文内涵,以此走进由鲁迅的自我心灵、文本意象和人类文化精神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的精神艺术之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