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毅 《社会科学家》2004,(3):111-113
证人作证率低既有证人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执法活动中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立法不完善,在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设计上只强调作证前的“应该”的一面而忽略了作证后“保护”的一面,使“司法为民”的理念得不到始终如一贯彻,本文试从保护证人的层面提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污点证人"的作证豁免作为司法交易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助于检控机关准确高效的取证,还可以令部分犯罪嫌疑人通过与检控机关合作为自己减免罪责。这种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司法机关与"污点证人"为实现不同目的进行司法利益交换的结果。"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建立,不仅适应了法制发展的要求,还满足了司法实践活动的需要。所以,构建"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既有助于尊重保护人权,又符合我国司法实践要求,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又一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拒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拒证权,简而言之就是公民抑或证人拒绝作证的权利.这个概念的字面含义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这项权利在立法和司法中须分清主体是谁、什么是诉讼意义上的证人、证人的范围、作证的法律特征、谁有权拒证以及谁应当依法作证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四江 《理论界》2009,(4):83-84
刑事诉讼中证人是除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并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诉讼参与人,而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现象相当普遍。为解决这一司法难题,运用比较方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专门保护机构、完善人身保护措施、建立预防机制等构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并且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规定了,证人违反作证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出庭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此,深入挖掘证人拒证的根源,解决证人作证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完善证人证言立法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俭 《东岳论丛》2001,22(4):116-119
各国的民事诉讼立法或民事证据法 ,都把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一种。由于我国立法的不完善 ,司法实践中对于该种证据取得、质证、认定各方面存在操作的难度 ,以致基本不予采信 ,以致证人证言这种重要的证据种类未能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出其本应有的作用。针对我国现有立法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证人一律是自然人 ,取消单位作证人主体 ;二、在证人作证制度中 ,我国也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拒绝作证制度 ;三、完善关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范 ;四、明确证人的保护和保障问题 ;五、规范证人证言的质证程序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证人不出庭作证是我国司法的一大顽疾 ,大多数人对此开出的“药方”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如反思一下 ,强制证人出庭缺乏基本的理由支持 ,不符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同时也不符合证人证言发生的内在机理。中国的司法现状与传统对强制证人作证来说也是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论证人特权     
陈娟 《理论界》2007,(7):65-66
证人特权是指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作证义务的人,基于特定身份、特定原因,依法享有的拒绝作证的权利。其内涵与证人能力、证人作证豁免权有显著的差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国家大多对证人特权有法律规定,只是详略不同,其内容包括不强行自证其罪的特权,基于配偶亲属关系而享有的特权,基于职业秘密而享有的特权,基于公务秘密而享有的特权。我国应基于证人特权的合理性与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顺应国际司法的潮流,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体系,对证人特权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包括证人资格、证人作证形式和程序、证人证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内容,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由于立法观念的相对滞后以及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民事审判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在借鉴国外立法与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完善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权利保障制度是解决证人作证难、不愿作证问题的关键.对此应明晰证人经济补偿的标准,以及证人获得补偿的条件、补偿费用的承担主体、证人经济补偿的方式.加强对证人人身和财产的保护,才可除去证人作证的后顾之忧,还要扩大证人保护的范围,建立证人保护的事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