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我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在监事会已经被赋予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职能的情况下,又正式确立了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于是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就构成了公司的主要监督力量.本文简单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着重分析了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初步提出了协调两种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种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定位好两者的职能,同时要建立两者的联席会议制度,让两种制度在实践中和谐并存,发挥其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3.
独立董事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独立董事是英美法国家在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和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的一项制度选择。目前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冲突。因此在引入这一制度时,要顾及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协调好独立董事与公司监事会的冲突,合理地构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是英美法国家在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和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的一项制度选择。目前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冲突。因此在引入这一制度时,要顾及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协调好独立董事与公司监事会的冲突,合理地构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 ,独立董事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如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架构的冲突 ,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问题等 ,所以要完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构架 ,尽快完善独立董事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而为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最新颁布的《公司法》使独立董事在我国的法律上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现在处理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已经成为实现公司治理制衡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冲突入手,对两者并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加以分析,着重提出两者关系构建和协调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监事会监督机制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中国,对于公司监督机制的构建,认识上分歧很大。外国公司法规定有股东及股东大会、独立董事、监事会、外部监事等监督机制。监事会是中国法定的唯一常设监督机构,在公司监督体系中地位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徒有虚名。中国目前阶段不应废弃监事会制度,相反应加强其监督职能,实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制度。在这两种制度都产生实效之后,可将监督机制的选择权交给公司。完善监事会制度,在立法上应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增设董事会、监事会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处于整体性失效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为加强公司内部的监督力量,新《公司法》第123条对盛行于英美国家"单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制度予以立法确认。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经过法理分析和效用实证分析,二者在监督机制的多元化及监控职能等方面具有互补性。针对二者可能产生的交叉与冲突提出解决措施: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能重新定位,独立董事定位为兼有监督职能和关系职能;为了使二者在行使各自职权时不发生交叉、碰撞并形成一定的合力,立法应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分工。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中会产生代理成本,要想减少经营者的代理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使经营者与公司的利益尽量一致;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监督机制的设立实现.现在比较多见的监督方式有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两种制度的特点,调整可控因素,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以达到提高监督效果、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中美两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环境出发,指出了中美两国独立董事所处的制度环境的三方面差异,即内部治理结构不同,两国股权结构差异巨大,外部监督机制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明确了中国独立董事现阶段的职能定位,探析了两种制度整合的可能性和结合点,理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职能重叠与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借鉴的制度。我国立法应对独立董事的功能,与监事会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定位;寻求与建立激励约束独立董事的机制,及在其他方面建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只有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公司作为一个拟制的、独立的私法主体,需要按照作为私法秩序基本理念的私法自治原则的要求,和自然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而要实现公司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就必须在公司内部进行权力分化。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分配给董事会行使,那么,必须将公司的监督权力分配给另一独立机关——监事会行使,以形成对董事会经营权力的制约。而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的监事会在主体构成与任职资格上仍然暴露诸多不足与缺陷,文章将从监事会主体构成与监事任职资格方面入手全面构建监事会人员组成体系,为监事会发挥实际功效、履行监督职能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规范的公司监事监督制度,但是监事会在实践中普遍未能产生相应功效;后来又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其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怀疑.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英美法系采"一元制",大陆法系采"二元制".相应的,在公司内部监量机制上,二者分别采独立董事模式和监事会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近年来呈现互相借鉴的趋势.应该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监事监督制度模式,并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合理因素,加强监事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建设,进一步改良监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会的角色功能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社会委托代理网络的一个子网,而董事会又是企业这个子网中众多委托代理链指向的共同结点。在股东会—董事会、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经理层与股东会—监事会等委托代理链中,董事会分别是受托人、委托人、第三方,分别扮演利益代表者、资源控制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主要发挥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检查监督的功能。有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目标等因素将影响董事会的角色与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如股东大会职能虚化、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监事会职能难以发挥、独立董事未实质性介入公司事务等 ,进而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对策 :明晰产权 ,优化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制衡机制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经营者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公司制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产生不规范,董事、监事、经理素质低下,没有形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应强调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产生的规范性,充分发挥各自的职权,提高董事、监事、经理的素质,实行外部董事、监事制度,完善经理聘任制,建立董事长、总经理分离机制,更好利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调动董事、经理、监事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关于公司治理的相关原则、指引和法律规定,对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有效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职能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3个方面以及规范的独立董事、职能委员会的产生机制和明确的独立董事、职能委员会的责权利制度是确保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有效性基础的结论,并提出中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适度规模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合适比例为50%以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