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长伟 《理论界》2014,(7):111-113
人类的时间概念是多样而不定的。海德格尔区分了传统的、流俗的时间概念和此在的时间概念,本真的时间和非本真的时间,具体考察、反思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时间观。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时间本身即为存在的视野,重在考察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可循之路。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我们应该依据此在的时间性所制定的方向探讨分析真正的时间概念。海德格尔所实现的从流俗的传统时间观到此在的源始时间观的转换使得我们能够更明确地在哲学层次上增强对人生时间意识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进入早期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入口;“现实的个人”别是马克思哲学转变时期的重要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前提性概念,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性研究,对于理解海稳格尔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6.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命概念,海德格尔和当时占据主流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作论争,正是在揭露对于生命的各种流行的理解的不足之中,海德格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只是把生命看作是和各种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是确定的。海德格尔的生存概念的提出,是他对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的批判性结果。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表明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祝薪闲 《理论界》2020,(5):5-11
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为了有力地反驳海德格尔的上述主张,深入诠释"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等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内涵就变得必要起来。而这种反驳与诠释同时将为我们敞开一条恰切理解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更是因为Dasein一词的意义乃是理解海德格尔整体思想路径的关键。若能对此有所领悟,则我们就能从此翻译窘境中看到其中隐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是性是理解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实是性这个概念入手对海德格尔1923年的弗莱堡讲稿进行分析。这篇讲稿的主旨是实是性的解释学。实是性是指我们自己的此在当下各自地在世界之中,此在的存在即是解释自己的实是性。实是性这个概念展示出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根本倾向,即实是性与事实性的对立,非对象性与对象性的对立,具体生活与抽象研究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2.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09,22(4):75-78
传统人性论都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共同性。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人”的特殊例子,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现成的、静态的、固定的抽象本质为前提。海德格尔正是在对现代早期人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的存在对于其它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它一切存在。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那种先天固定的抽象人性,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赵卫国 《河北学刊》2003,23(4):88-9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在先验自我意识之内探讨交互主体性问题所遇到的困境以及海德格尔从日常此在、本真此在、此在之历史性生存三方面为探讨这一问题所提供的新思路的分析 ,表明了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问题 ,从而探讨此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维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原本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本假定上,这样一种追问方式不仅注定会掉进将艺术"现成化"和"物化"的陷阱,而且压根儿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欺欺人的把戏,它一开始就错认了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的艺术之思始终受制于以现成性思维方式为特征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和各种经验—实证科学的观念,而艺术在艺术存在中成其本质,用一种现成性的思维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艺术本质的追问;使艺术成其为艺术的是"真理"而非"真实",艺术中发生的真理乃是"存在者进入无蔽状态",但从"再现论"、"表现论"到"象征论"的艺术观所持的都是一种"符合论"真理观,其实质是以"正确性"为根据的"真实"观念,从这种真理观出发同样会错认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并因此而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性此在的一个本源。惟有从存在问题出发,从艺术与人生此在以及艺术与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方可思入艺术的本质问题;我们必须打破那种对象性—现成性思维方式的迷妄,将对"艺术本质"的追问视为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之思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但他对追问入口的选择是独断的,也过分依赖于他自己特殊的"真理"概念,追问的又是艺术的本质之源而非艺术的本质本身。  相似文献   

15.
本真状态是早期海德格尔的核心概念,它的成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属于自己;已经得到个别化;成为自由的能在.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析出了此在的本真状态和时间的本真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真的历史性"这一概念.本文再现了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的研究思路,并依据他自己提出的本真状态的三个条件对"本真的历史性"这一表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6.
陶琳 《北方论丛》2006,(6):109-112
海德格尔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是其深厚思想的发轫之作。他对存在与时间的探讨,是其终生追问之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然而,他的存在论与时间观,其巨大的原创性意义,在造就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引起各方争议,包括对其方法论的质疑。而其中被称之为解释学循环的方法,在逻辑学上被视为无效的循环论证,却是对海德格尔此在分析与时间性通达上的晦涩之处作出充分理解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人本特教”的具体内容是“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受特殊教育”。人本特教是在中国人本哲学、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以及西方人本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19.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哲学发展中,人性论问题依然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由于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原由,人性观念也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康有为在对儒家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从人性本于自然、何为人性、人性平等与学的关系、人性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超越了传统的人性论思想.其人性论不能片面的界定为自然人性论,而是自然人性论和道德人性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