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阜阳市2002-2011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出:阜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的迁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理论上,劳动力迁移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恰恰与其相反。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和社会发展缺陷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何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没有缓解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
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例研究了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锁定效应。新农合旨在为农村户籍人口提供医疗方面的保障,但其现行的制度安排却使其具有较强的非携带特征,从而限制了参保人的自由流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个人层面的微观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MLE),以临近社区(村)和临近县(区)的平均参合率为工具变量,对新农合的锁定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参加新农合使农村留守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概率降低了34.7%,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本乡镇以外的概率降低了41.9%。对中老年人的锁定效应高于青年人。此外,参加新农合使本地农民工转移到本乡镇以外的概率降低了37.1%。因此,新农合的非携带特征不利于劳动力的大范围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4.
常进雄  孙磊 《管理世界》2008,(3):81-85,93
本文运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劳务经济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微观数据,用工资方程和Logistic模型考察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的民族差异。研究有两个主要发现:第一,回族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显著低于汉族的农村劳动力,地区性因素对月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年工资性收入却产生显著影响;第二,与回族农村劳动力相比,汉族农村劳动力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概率要高79%。因为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务工就业比较稳定,务工就业时间长,即使月工资相差不大,也使得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影响,那么它对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福利状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通过引入代表性指标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迈 《决策探索》2008,(18):70-7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这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改变着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状况。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了一些新趋向,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趋向,无论是对城镇化进程还是对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谈了笔者对劳动力市场现状的一些看法,包括现状的阐述,以及社会经济原因的浅层次分析。在分析原因与阐述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对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影响,权衡利弊。最后对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改善提出了一点粗浅的建议,根据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措施来调整劳动力的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骤变。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但在劳动力供给高潮、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就业矛盾依旧突出。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是现行的劳动力市场仍不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很多问题还是存在,例如持续的高失业率、农民工问题、收入保障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1978~2004年的数据,采用多变量回归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农村公共支出、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家财政的农村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公共支出的管理、运用效率低下,其作用在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从支出结构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占比过高,而农业科研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过低,而且,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目标偏差,使得政府公共支出在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作用不甚明显,从而限制了政府增进社会福利功能的发挥,进而不利于公平增长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改变农村公共支出结构以及如何将公共支出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依赖性的增强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本文基于资本—技能互补的角度揭示了物质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利用我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一)经济转型中我国的资本布局模式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资本—技能互补"性,由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物质资本通过现有的城乡技能分布格局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在资本—技能互补作用下,物质资本的积累带来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增强,而非技能型劳动的流动性下降,这种技能流动差距强化了城乡之间现有的技能分布格局,进而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三)物质资本的积累又对个体及公共部门产生了较强的"教育激励"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这一差距在长期内同样强化着城乡的技能分布格局,并最终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受初始财富水平的制约,物质资本的积累对个体教育投资的激励程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在物质资本积累的教育激励下,公共部门的教育投资存在城镇倾向的错位,虽然物质资本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激励程度大于城镇地区,存在缩小城乡差距的潜能,但尚不足以扭转公共部门一贯的城市倾向的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城乡之间应均衡、协调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数据,以党员和干部身份作为衡量指标,运用双差法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政治身份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政治身份户比非政治身份户的人均收入高19.38%,其中有5.84个百分点来自于政治身份的贡献(收入效应)。乡村干部户的收入效应最高(7.73%),其次是国家干部户(6.05%),最弱的是党员户(3.94%)。政治身份对农户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为0.48%,并不是造成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政治身份的收入效应主要来源于国家职工工资,以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付收入等非劳动性收入。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仅仅改变了政治身份在各结构性收入上的收入效应,对总收入的收入效应没有显著影响。构建和培育更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规范和改革农村的政治治理结构和模式,抑制政治身份户、特别是乡村干部户的权力寻租及其收入效应,是中国乡村治理乃至农村稳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这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改变着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状况。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了一些新趋向,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借用了劳动力市场阶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及其决定机制。本文的理论假说如下:第一,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第二,从非正规部门流向正规部门的上升移动会带来工资收入的增加,但本地居民和外劳,以及外劳中的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流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第三,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什么性质的部门、以何种方式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主要取决于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而不是个人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等人力资本。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人力资本的利用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还存在制度歧视,劳动力市场依旧是二元性质的。消灭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更多的银行产品将会同利率市场挂钩,行业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而在银行业态中相对弱势农村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影响。面对上述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农村商业银行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赵佳 《经营管理者》2011,(15):49-50
经济发展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本研究在对四川省城乡收入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各产业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以期达到产业结构升级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者认为 ,教育发展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 ,由此他们开出的政策药方是政府应努力增加在教育上的投资。本文强调的则是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即如何使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 ,根据人力资本的流动也遵循着从收益率低到收益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的规律 ,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消除限制人力资本生产力效应的各种障碍 ,人力资本的投资自然会达到最佳水平。本文即是通过对此类地区教育的收益率、教育与个体职业选择和劳动力市场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一些佐证。主要结论有:在样本地区 ,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还比较低 ,用教育来解释收入差距仍旧有很大的限制;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部门或地区 ,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就越明显 ,同时 ,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相应地提高教育的收益率;大学教育的收益率最高 ,与初中相比 ,高中教育对收入的作用微乎其微;教育年限对个体职业选择有明显的影响 ,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既是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个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个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第一个阶段的调整保证了工资的低增长,而第二个阶段的调整加快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些都使中国经济发挥了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使劳动力市场改革有利于收入均等,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40年,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事实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考察我国近年的新基建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新基建投资战略布局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我国30个省份在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投资新型基础设施,会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较弱的农村地区,新基建投资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新基建投资总体上有助于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但是应合理布局,以避免进一步拉大落后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