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来构建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模型,通过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特征以及知识共享网络模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网络沟通模式、个体网络位置、子网络接口和凝聚子群等网络结构特性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组织网络化发展及创新范式网络化背景下,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该文分析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构成和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能力要素-知识活动过程-知识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基于知识获取-流动-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培育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曾德明  禹献云  陈艳丽 《管理学报》2012,9(12):1832-1837
运用联结学习方式与语言调制机制的特性构建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的转移函数。通过将创新主体抽象成Agent,并基于多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构建了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然后应用NetLogo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了知识转移对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知识水平增长的影响、知识转移与知识差异的相互关系以及真、伪2种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了几点推动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而组织间的相互信任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分为搜寻、编码、解码和反馈4个阶段,阐述了相互信任对知识转移主体以及每个阶段的影响,并基于相互信任视角提出了提升知识转移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技术整合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整合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企业战略整合、组织变革、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整合创新形成互动,其中知识集成是技术整合创新的核心和其成功的基础。基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技术整合创新体系结构以分布式网络基础环境为支持,以企业知识库、知识集成系统为中心,以不同的项目开发为对象,综合信息技术、企业专业技术、用户和合作对象的知识、知识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孙耀吾  卫英平 《管理科学》2011,14(12):17-26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 作者基于NW 小世界网络视角, 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 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 并运用 MATLAB 软件进行模拟仿真. 研究发现, 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知识转移理论、网络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知识网络中知识离散性问题。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离散性演化路径模型,按照知识转移速度和势差两个维度,将知识离散性分为4种类型,得出了知识离散性是沿着两条非线性路径演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作者基于NW小世界网络视角,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发现,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技术和市场能力相对落后的后发企业在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个悖论:权衡开放度(Openness)来获取知识的同时避免知识外泄这一"开放性"悖论;必须与国际领先企业建立连带以获取知识且避免被其破坏自身价值获取的"与狼共舞"悖论。为了解决这两个悖论,本文基于归纳式的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后发企业从开放式创新网络中价值独占"的理论框架。本文发现,探索式创新网络战略主要通过主导范式设计与因果模糊机制作用于国内市场的价值独占,利用式创新网络战略主要通过因果模糊机制与互补性资产机制作用于国际市场的价值独占。这些结论对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均有一定贡献,也对中国后发企业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价值网络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比较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异同、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意愿、吸收能力及互补性等因素对开放式创新以及结网的影响;探讨中小型企业吸收外部知识到内部开发、整合内部知识、激励外部成员转移知识等创新机制,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开放式创新网络,从而实现中小型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创新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为适应创新复杂性的一种自组织涌现,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功能并进而影响发生于网络上的集群知识扩散过程。建立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在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特征的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上,运用仿真方法研究集群知识扩散规律。将知识扩散效率与创新合作关系距离相联系,考虑知识的全局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知识扩散深度、知识扩散速度、整体知识水平增长效率以及具有最高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空间聚集的集群主体间倾向于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最后给出促进最优创新合作网络安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创新网络是由产业内以创新为目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企业间关系耦合而成的网络.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机制是其研究的关键内容,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将产业创新网络描述为企业间以创新为目的的关系网络;企业节点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产业网络创新的基础,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企业的行为决策影响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基于此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模型来分析产业创新网络的演进机制;中国基于TD-SCDMA标准的3G产业网络演进过程实例表明,该仿真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产业创新网络演进的特点,仿真模拟是分析产业创新网络演进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魏龙  党兴华 《管理科学》2017,30(3):83-96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技术创新网络逐渐进化成为不同类型创新角色相互协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催化作为网络中创新产生的关键过程,目前研究将知识派系作为创新催化的支撑条件,然而鲜有考虑知识派系中网络闭合和知识基础双重属性的微观构成及其作用悖论,忽略了支撑条件与创新催化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一步破解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催化机制成为有待厘清的重要理论问题。        基于悖论整合视角,分析开放式和封闭式网络闭合、专业化和多样化知识基础、结构洞生成和填充的创新悖论,通过网络闭合和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探讨开放式专业化、开放式多样化、封闭式专业化和封闭式多样化4种网络配置组合对创新催化的差异性影响以及结构洞生成和填充的调节作用。结合战略联盟数据库SDC Platinum和专利数据库UPSTO,以嵌入在高科技行业合作网络中的中国企业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闭合、知识基础与动态结构洞的多维匹配是实现创新催化的最小功能集;开放式网络情景下,组织嵌入在开放式专业化网络具有显著的创新催化作用,而开放式多样化网络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封闭式网络情景下,组织嵌入在封闭式多样化网络具有显著的创新催化作用,而封闭式专业化网络存在过度嵌入的缺陷;结构洞生成和结构洞填充强化了开放式多样化和封闭式专业化网络的创新催化效能,抑制了开放式专业化和封闭式多样化网络对创新催化的促进作用;动态结构洞的调节效应存在时效差异,结构洞生成的促进作用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结构洞填充的调节效应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弱。        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催化过程,识别创新催化的最优网络配置以及效能发挥的情景依赖性,对提升网络组织的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情景下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整合社会网络理论、注意力基础观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等,通过对282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密度和高管注意力配置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制度压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高密度网络中,高管采用注意力聚集策略对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低密度网络中,高管采用注意力分散策略对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规制压力和模仿压力均正向调节网络密度和高管注意力配置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但模仿压力的调节作用更强。通过构建不同制度压力情景下网络密度与高管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本文推动社会网络理论、注意力基础观等成熟的理论成果从一般创新向绿色创新研究领域繁衍,为企业绿色创新加入与主流理论的对话做了努力,为企业在绿色创新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制度压力,以及所嵌入的组织间网络密度情况,选择合适的注意力配置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管理学报》2012,9(10):1475-1483
通过刻画集群主体的理性创新合作决策行为,建立集群创新合作网络演化模型,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规律及拓扑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率越高,网络越快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其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性也越高.知识非完全溢出情形下,出现合作主体间的影响力异类匹配,网络具有普遍的小世界性特征.知识的互补性并非建立创新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潜在合作伙伴的网络位置也是独立于知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网络组织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核心知识与能力及其协同互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结网合作的能力依赖模型,通过模型推演了企业核心知识与能力增长的异质性及目标网络能力互补协同系数如何影响企业结网合作的策略选择.从中得到两点启示:①内部继承积累和组织间学习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具有结网合作的迫切感,倾向于通过加快结网合作获取其他成员的知识;强调自我创新的企业更愿意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积累核心知识与能力.②网络组织中企业面临的学习与自主创新的矛盾将使具有弹性特点的网络组织在动态中演进.  相似文献   

17.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networks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to be a strategic resource that can potentially be shaped by managerial action.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turned to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to understand how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occurs within and across firms. However, this has resulted in an overstretching of the social capital concep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fine and add specificity to the current broa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concept. 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the social capital concept explains investments in networks based on a network logic relating to sociability and socialization, it does not explain investments in networks based on a logic relating to economic expectations. These expectations result in network participation that is more calculative than networks containing social capital.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network capital’ to explain the resources contained within inter‐firm networks that do not necessarily equate with the type of trust and obligation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capital. Network capital is defined as an investment in calculative relations through which firms gain access to knowledge to enhance expected economic returns. It is argued that while network capital can be strategically managed, particularly to influence knowledge flow, the nature of social capital is such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an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twork capital–social capital framework opens a number of avenues in terms of future research,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extended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nd theories of open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仿真方法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下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以较高的平均聚集系数为特征的规则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以较高的小世界系数为特征的小世界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以后,以较短的最短路径长度为特征的随机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本文通过对上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上述结果是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知识特征和技术机会。第二,产业知识特征会影响产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和企业实现知识重组的能力,而技术机会的多少会影响企业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的能力。第三,较高的网络平均聚集系数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而较短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有利于企业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上结论对创新政策制定者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Open innovation, fuelled by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has made it feasible and cheaper for firms to open themselves up to a wide range of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ve ideas.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open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networks, such as InnoCentive or Linked‐in, enables the rapid pairing of firms seeking knowledge to address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 challenges (seekers) with other firms or individuals who already have relevant knowledge (solvers or knowledge brokers). These intermediary networks allow procurement departments to source codified and un‐codified knowledge from firms or individuals outside their traditional supplier networks using one‐off 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 Although sourcing ideas in this way theoretically poses problems for knowledge search and transfer, we have found that companies can draw on processes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s developed by procurement and design engineering to develop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outines. These routines are strategically vital to source new ideas through open innovation using intermediary networks and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相似文献   

20.
针对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构建了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对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高时,创新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低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随机网络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低时,创新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规则网络的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大小适度时,创新网络具有相对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因此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