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在转型经济时期的创新选择行为,主要分析了环境变化和组织结构特点对企业创新选择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变化的环境促使企业采用规模小、风险小而见效快的渐进创新,而不太可能采用风险大、投入大的突变创新;正是的、集权型组织结构有利于突变创新的出现,而不利于企业中渐进创新的产生.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环境和组织结构不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选择行为,还通过内部控制机制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构建高不确定环境下中国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选择机理的组织创新氛围-企业家精神维度的研究框架,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方法,辅以ATLAS.ti质性数据分析软件,使用16家企业的数据对两个影响维度的测量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小组评分法,基于对组织创新氛围和企业家精神维度指标的测量,选取淘宝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绿盛、天翼咨询和正泰电器的营销模式创新的多案例分析对研究框架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不确定环境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主要包括激进式、元素式、结构式和渐进式4类,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在组织创新氛围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而当两者均较弱时外部环境成为渐进式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敬勤  崔淼 《管理学报》2011,8(5):698-705
根据DAMANPOUR等的研究建议,结合对企业典型管理创新的实地调研,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分类体系,并对内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选择外部取向管理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模式的生成过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企业家个体决策、企业家-组织过渡、组织创新行为3个层面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每个层面的研究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方法设计;使用大连亨利测控仪表工程有限公司的战略创新案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初验,试图以此解读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生成过程及其机理,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不同战略导向的创新选择与控制方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战略导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企业的创新选择和管理控制方式选择问题.从战略思维和组织学习两个方面对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在创新程度和管理控制方式上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利用从10个省市不同行业得到的585家企业有效样本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导向更加注重突破式创新并通过战略控制对其进行管理,而市场导向更加注重渐进创新并通过财务控制对其进行管理.分析结果还表明虽然企业家导向与渐进创新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可以通过财务控制方式鼓励企业中渐进创新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适配理论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创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敬勤  崔淼 《管理学报》2009,6(7):853-860
针对目前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研究视角单一的问题,提出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以中国企业近几年的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的研究框架和基于适配理论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形成机理框架;并设计了以比较案例研究方法为主的研究方法框架;以大连三洋冷链有限公司、海尔和美国哈斯曼服务创新模式的比较案例研究,辅以ATLAS/ ti 5.0对质性数据的分析结果,对研究框架和思路进行了初验.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关键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占全国企业总数99.8%以上的中小企业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能力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小企业的TIM创新管理模式是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创新资源并克服自身劣势,突破企业技术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构建中国未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等不同理论与方法出发,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关键子维度,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以杭州X电器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梳理了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创新。构建学习型组织也就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分析有色金属行业的现状及中铝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并借鉴很多成功企业的案例,举例说明学习型组织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8.
谢洪明  王成  吴隆增 《管理学报》2006,3(5):600-606,621
主要探讨企业知识整合、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选择我国华南地区的142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上述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即知识整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组织绩效,也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组织绩效,知识整合提升组织绩效的另外一条路径是知识整合→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研究中涉及的科技信息内容越来越多,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利用高新科技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于企业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才能够保持企业强劲的生机与活力。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最后从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管理方式两大方面来探讨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企业活力和企业发展的源泉,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绩效的根本保证。本文采用了单案例研究法,以山东省兖州煤业兴隆庄煤矿为例,首先分析了兴隆庄煤矿自建矿27年来的技术创新绩效;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创新模式的先导、切入点、依托、主线和落脚点的视角,对兴隆庄煤矿的全面创新、内部协同创新、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对兴隆庄煤矿成功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理论概况。这一独具特色的兴隆庄煤矿技术创新模式,对中国煤炭企业和其他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技术创新管理都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排斥性创新: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本土技术创新和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关注重大的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方法.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突破性创新的失败率很高,而且它要求公司或国家在培养重大的创新方法时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还需要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指南性的回顾,并且讨论了另一种方法--排斥性创新方法.我们应该关注排斥性创新,因为它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那些新兴的本土企业.它还是一种为发展中国家开发新的、市场能接受的产品/服务的有效方法.排斥性创新之后,公司就可以运用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渐进的和/或突破性的),为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高端产品.本文还列举了5个中国的案例来证实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排斥性创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An examination of 202 innovation projects in 42 firms revealed two approaches in how firms manage employees to explore new knowledge for radical innovations and to exploit existing knowledge for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The first is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level management practices, whereby employees are recruited based primarily on prior work experience in other companies and developed interdepartmentally, and compensation is based primarily on joint performance without a specific innovation project in mind. The second is the system of team-level management practices, whereby employees are selected based mainly on overlapping knowledge with team members, and are trained and rewarded for a specific innovation project. Although both systems offer employees th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safety for attaining radical innovations and the perspective-taking capability helpful for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each system is better for achieving one type of innovation than the other.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level management practices better achieves radical innovations because it provides greater psychological safety, while the system of team-level management practices better achieves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because it develops superior perspective-taking capability. Using both systems assists in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but not radical innovations, because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are placed on the employees, diminishing psychological safety. The main implication of these findings is that companies should manage their employee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innovation they wish to achieve.  相似文献   

13.
Patent intermediaries have gained importance as non‐practicing entities in the innovation domain, buying innovations from an external provider and then licensing them to practicing firm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identical incumbent firms and a patent intermediary for the acquisition and licensing of a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developed by an external innovator. We show that the outcome of the IP acquisition and licensing game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the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Patent intermediaries win IP rights in patent markets if the innovation is incremental. They also win the IP rights when the innovation is moderate or radical, providing they have significant efficiency advantages over incumbent firms and 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is low. We also show that patent intermediaries serve to make markets more efficient. When the innovation is incremental or moderate, they help ensure a lower cost of production and a lower price for customers, and when the innovation is radical, they help increase the profits of the incumbent firms.  相似文献   

14.
多主体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明确各创新主体参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供应商和顾客参与的创新模式选择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发现,根据企业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可以形成三种竞争市场,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对模型均衡结果求解,得到以下结论:供应商和顾客参与能增加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的比重,减少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比重,且这种影响随着市场中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比例增加而增加;当创新产品为价格弹性需求时,顾客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当创新产品为价格非弹性需求时,供应商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这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论截然相反。采用数值算例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多主体参与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对在多主体参与条件下,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这一创新的核心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仍然是以定性研究为多而定量研究为少,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因的研究则相对更少。本文从战略和组织的双重视角出发,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运用中国的企业样本,采取多源数据取样的研究设计以降低同源误差的影响,运用层级回归方程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有机式组织结构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者战略也有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有机式组织结构与探索者战略的交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本文的研究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仲文  李仕明  曾勇 《管理学报》2006,3(6):741-744
在对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从技术利益驱动、市场竞争驱动、区位竞争驱动、应用需求驱动、产业政策驱动5个方面探讨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并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应用创新、政策创新5个方面构建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唯有基于人力资本"视线"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激进式创新,才能变革成功,进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天津市各大工业园区1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逆驱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本"视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战略层面的"视线"有一个:外部环境竞争性、差异化战略、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层面"视线"有两个:差异化战略、HRM系统、人力资本、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差异化战略、HRM系统、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这三条"视线"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指明了战略转型、创新变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8.
Corporate enterprises must support its business units to adapt to changes that are increasingly dramatic and complex. In response, corporate entities must organize to embed a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O) that pervades the actions of its business units to create the radical innovations needed to thriv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By developing a global willingness–local ability framework, we test a multi-level model of corporate EO by conceptualizing its effects on business unit rad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uni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oderated by business unit R&D resourcing and business unit absorptive capacity. With data from 2820 business units of 1290 Taiwanese corporations from two separate surveys, we find support for our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and contribute much-needed knowledge of the multi-level effects of EO and the conditions to turn EO into actual innovation activity and profit from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