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长马寅初     
余匡复 《可乐》2011,(7):30-31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畔的一条小道上,迎面见到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名警卫相随(当时,马寅初还在中央任要职,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别)。马校长走到我面前,我恭恭敬敬地向他问候:"马校长,您好!"他面带笑容,用浙江嵊县方言回答:"侬好。"我也是嵊县人,听到家乡口音,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史上的著名的经济学家 ,马寅初对金融、贸易、税收等诸多经济问题有过深刻的研究 ,他的经济思想是我国现代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潘伦在<马寅初先生面斥孔祥熙纪实>这篇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在1939年秋中国经济学社年会上,马寅初当面斥责孔祥熙的史迹.此文被众多著述家作为信史加以引用,在有关马寅初、孔祥熙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笔者经过细致考证,证实了历史上并无"马寅初面斥孔祥熙"之事件.  相似文献   

4.
注重人口质量是马寅初人口思想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实质性超越.马寅初关于人口质量的观点主要体现于: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是对立的统一;在新时代,人不在乎多,而在乎精;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德、智、体全面的提高和全民的提高;提高人口质量不能离开本国国情.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重温马寅初关于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有关观点和主张,有助于我们处理好提高人口质量与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护资源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风骨"是中国美学史和文论批评史上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刘勰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前人和同时代文论家的文论思想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用于对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全面批评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对明代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王夫之著述的一大特色。王夫之论诗,能别开生面,不为成见所缚。“风骨”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自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论述“风骨”后,附和标榜者不绝,王夫之对历来的“风骨”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由于片面追求“风骨”而导致了文风的粗豪乔野,并认为这种弊端的症结在于“气”不平。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相对盛唐诗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风骨的变化。本文具体地描述了中唐韩孟、元白两大诗派的诗歌在风骨上的变化情况,并从诗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审美观念、构思方式等方面对变化的原因作揭示。  相似文献   

8.
薛之砚 《社区》2011,(29):20-20
十多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相似文献   

9.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它贯穿于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文章试从“风骨”源流的演变来说明从品评人物的“风骨”范畴到书画理论上的“风骨”范畴 ,再到文学理论上的“风骨”范畴的过程特点。  相似文献   

10.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现以王昌龄为例,分析盛唐边塞诗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说明边塞诗在唐代是最富于盛唐诗歌所焕发的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1.
鲁迅深受理学精神的熏陶,极为重视个体道德生命的完善,绝不苟且行世.鲁迅晚年连续写了七论"文人相轻",意味着他在精神归属上由早年赞赏的异邦新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回归.鲁迅无疑是"文人"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2.
"风骨"一词最初是魏晋时人物品评用语,刘勰首先把风骨论引入文学批评。唐诗的风骨是刚健有力、明朗阔大的盛唐气象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易》崇尚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股刚健博大的力量,孔孟则赞扬深藏于人心中的正直不屈的人格力量,这种推崇刚毅、正大之美的思想成为风骨论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3.
冯晓蔚 《中华魂》2012,(19):42-4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1882~1982)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一起工作在这期间,陈云非常尊重马先生的意见和主张,十分关心马先生的工作。因此,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而崇高的友情,这种友情直至几十年之后,相互都难以忘怀:即使马先生在弥留之际,仍怀念陈云,陈云始终在各方面关怀着马先生……  相似文献   

14.
长衫风骨     
<正>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身后,立着一位美髯长衫老者,他就是清贫自守的国家副主席张澜。中山装的海洋里,一袭破旧长衫分外惹眼。从"罢黜百家,独  相似文献   

15.
马寅初(1882─198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经济学家。早年肄业于北洋大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马寅初担任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马寅初是著名的学者,也是铁骨铮铮的民主人士,是浙江大学百年历史上又一位"求是"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以三个部分展开对“风骨”的论述:第一,“风骨”概念的提出;第二:气、采与风骨三者的关系;第三:风骨与新巧的讨论。以上述的三个层次来阐释文本,《风骨》篇的整体面貌得以还原,风骨,气,采,新奇等概念也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罢工、罢市、罢课以及抵制英日货物,乃是五卅运动的核心内容。基于对"三罢"策略之实际危害的理性预期,马寅初极力反对之。他区别对待经济绝交与抵制外货,认为在中外经济紧密关联与发展失衡的双重约束下,鼓吹经济绝交显系自不量力,而抵制英日货物则可实现民族主义运动的目标。对运动策略的现实主义考量,既彰显出马寅初对国家利益的深度关怀,又与民族主义动员有悖。精英理性与时代主潮之间的紧张,始终是民族主义时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18.
萧莛父对“道家风骨”的现代诠释,正应合了他所力主的“早期启蒙说”。从生活层面上看,“道家风骨”体现为一种隐逸、包容的达观气度;从思想层面上看,表现为一种独立于权威和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想;从政治层面上看,表现为一种刚正不阿、反专制的批判精神。萧莛父对道家思想这一性格的揭示,顺应了世界范围内民主改革的时代潮流,也代表着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宽容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环境的视角来看,错批马寅初的主要原因既有政治因素和学术管理体制因素,也有学者队伍因素。由此得出的启发是:应当辨证地看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而当前则应重点着力保护学术自由;应当通过加强立法进一步重点保护好学术出版物的自主性;还应当揭露和批判“假学者”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心论点是“风骨即精神”。“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上承文体下启笔法的核心概念,在范畴内涵上强调精、气、神的三位一体,风由气始,气由精生,而骨又是藏精之府,所以“风骨”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精神”的本义指归,而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若即若离关系又赋予“风骨”幽愤与超逸、写实与虚灵的共生内涵,构成刚柔和谐的审美理想。本文在综述和梳理“风骨”范畴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评析“刚健”说的片面性,还原其“劲秀”的精神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