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年轻时是名医生,但他爱好文学,一心想专心写作。28岁的他那时心里非常迷茫,举棋不定,于是他给美国的摩西奶奶写信,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当时100岁的摩西奶奶在回寄他的明信片中亲笔画了一座谷仓,并写道,"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后来渡边淳一弃医从文,最终成了有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结合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解释了《红楼梦》中"熬煎"一词的不同义项。认为无论是表示"忍耐",还是表示"烧煮"、"烦恼"、"(被)折磨"、"痛苦",都有"折磨"的意味在里面,这个"折磨"多数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3.
孙炯 《成才与就业》2011,(20):32-33
又进入求职旺季了,此时,令众多求职者烦恼的是,不知道企业要什么样的员工;与此相对应,企业也经常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烦恼。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招聘信息不全是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求职者能控制的。求职者能做的,就是从招聘信息中找出企业的需求"密码",提高应聘效率,避免"对错位"。  相似文献   

4.
张晓彤 《可乐》2011,(6):29-29
多年前,我在外企工作。德国籍老总评价中国同事:很勤奋,很聪明,就是太严肃,缺乏幽默感。之前没注意,听他说过后,我觉得还真是这样。渐渐的,一批批新人成长起来,我发现同胞们变幽默了一些,生活、工作中的尴尬事、烦恼事,都能以幽默自嘲的态度化解。当"80后"、"90后"奔入职场,这样的清新之气更加浓郁起来。公司新来的前台小宋,长相并不突出。可是,这小姑娘说话利落,见人开口笑,  相似文献   

5.
颠倒     
马德 《百姓生活》2014,(5):15-15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斯卓登,他为了证明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的联系在空间方向知觉中的重要作用,制作了一种特别的眼镜——很视镜。实验者戴上这种眼镜,视野全盘颠倒,一切物体看起来都是反的。起初,实验者非常不习惯这种情景,在空间里的任何行动都有些困难。如想拿上面的物体,手便伸到下方,想拿右面的物体,手便伸到左边。  相似文献   

6.
年轻的资本     
冯仑  王舒婧 《可乐》2011,(8):31-31
现在的"80后"压力很大。职场的钩心斗角,生活的一地鸡毛,房价的居高不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都考验着"80后"的承受能力。如果你们把这些事看成是你们独有的烦恼,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7.
担任全国首个创业选秀类节目"谁来一起午餐"的"脑库专家"已经有一年多,除却每期节目要即席创作近十首诗歌,更是真真切切面对了将近100多个"创业新鲜案例",体会着这其中的欢乐、烦恼、彷徨和血泪……  相似文献   

8.
本来有很多烦恼,但是我一听他的音乐就没有烦恼了。我特别喜欢听他的佤族歌,就是佤语唱的,听不懂的那种。听了以后就会深陷其中,跟着它的思路走。  相似文献   

9.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3,23(4):49-52
贾宝玉生活于温柔富贵之家,他锦衣玉食,饮甘厌肥,轻裘肥马,妖童美婢,但却遇到了无法排遣的烦恼和痛苦。这种烦恼和痛苦表现为生存的烦恼和面对死亡的无奈与痛苦。他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为情而死,为爱而死,他认为这才是死得其所。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儒家死亡观的否定与超越。在大观园,他经历了深刻的死亡体验,真正领会了处于末世的封建大家族笼罩的死亡气息。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朋友平时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可她成天欢声笑语,满脸阳光,看起来总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似乎一天到晚没什么不愉快的。有人问她如何才能做到一直那么开心。她笑嘻嘻地说,其实自己有个秘诀,那就是在心灵深处设置一个"缓冲间",把那些烦恼的、不愉快的事情,一古脑儿地存在这个"缓冲间"里,时间长了,这些不快的事就渐渐被淡忘。到最后,所谓的"事儿"干脆蒸发了,一笑了之。她用这个心中的"缓冲间",成功地过滤了许多烦恼,人自然如春风拂面。"缓冲间",原本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应用于医疗场所或某些工厂生产重地,在物流传递或者医疗过程中专门设立的一个空间,可以起到防止交叉污染,隔离污染源的作用。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试问一个人一生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有谁没有遇到过坎坷,碰到过困难?工作、生活、婚姻和家庭,都可能有一些痛苦与烦恼淤积于心,倘若我们背负心灵重担,就会陷入阴霾,郁郁寡欢,不知不觉丧失了生活原本的美好与生命的多姿。只看到别人生活中的美好,却漠视了自己的长处,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失去了领悟与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其实,我们只要稍稍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理念,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设置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缓冲间”,就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悲观、不那么沉重。当人生的路上你跋涉得太累时,就把那些不快的人和事统统装进去,犹如一道屏障,把它们和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温馨的记忆阻隔开来,把我们的痛苦和烦恼都抛得远远的,不让它干扰我们愉悦的心境。这样轻装上阵,就能以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一切。当烦恼被过滤,痛苦被冷藏,这才发现,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过,原来沿途的景色这么美,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轻松前行。  相似文献   

11.
厍仧 《源流》2011,(11):12-21
1、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一个叫列御寇的古代人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了愚公的烦恼。愚公九十岁了,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妻子很奇怪,问他烦恼的原因。愚公指着太行山和王屋山说,两座大山挡住了家门口,能高兴得起来吗?  相似文献   

12.
烦恼的时候,我们就闭上眼睛,来他三次深呼吸,什么都不要想,放松,放松,再放松。把它们想象成冬天里满天的雪花,一朵烦恼,又一朵烦恼,缓缓地飘落在地上,又慢慢地结成冰。然后我们来滑冰吧,把烦恼踩在冰刀下,快乐地滑动、旋转、翩翩起舞。——QQ论坛  相似文献   

13.
丘戬 《可乐》2010,(10):22-23
我很鄙视阿汤这样的人,尽管他火锅店开业时,诚意邀请我去喝了一杯。他的火锅店叫"肚辣辣"。一个星期前,他的快餐店"阿饭达"宣告破产。曾经,"十月胃城"这样的名字也在他的考虑范围。"肚辣辣"在"阿饭达"的原址上进行了再装修,大红的主色调,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像个旺铺。  相似文献   

14.
每到周末或寒暑假,有些家长就会选择送孩子去补习班或托班。可孩子明明不笨,也上了那么多补习班,学了不少知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这让许多家长烦恼不已。"孩子成绩不好有各种原因,但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出现‘小感冒’,那么他的成绩肯定不会好。  相似文献   

15.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6.
"写"作为对中国画作画状态的特殊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画中"写意画"的广泛运用,使得它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自宋元以后由于这个直抒胸臆的"写"字使得画风大变,并且在之后的中国画发展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石涛所建立的"一画"系统也不例外,他把"写"作为支撑其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所使用的"写"与古代画学中的描述与运用,虽然在大体上一致,但是进一步分析就能看出,他不仅继承了古代画学中对"写"的运用,并且把"写"作为对当下的一种"创造"精神体现,运用到他的画论、画跋和当下的作画状态中。所以,石涛的"写"不仅是中国写意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他"创造"思想的集中表现,更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小雨 《百姓生活》2014,(8):40-41
如果你认识了一个女孩,但她告诉你她是癌症患者,可能不久将作别人世,你还敢把她娶回家吗?武汉26岁的何展宏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女孩,在女孩实情相告后,他坚持不懈追求;当女孩癌症复发无药可治时,他坚持让她披上婚纱娶她为妻。何展宏对女友徐婷说:"如果你注定要离去,就让爱、让婚姻成为你生命的最后栖息地……"不做爱情逃兵,痴情小伙穷追癌症女孩2011年年底,家住武汉市斫口区生活村的何展宏异常烦恼,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却不知该不该爱她。继父得知他正为爱情苦恼,便劝他:“一个大小伙子。想爱就爱,这有什么好苦恼的!”  相似文献   

18.
张贤倩  包晓红 《中华魂》2012,(14):59-61
在红军队伍中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生前被称之为红军中的"活菩萨",死后被共和国元帅誉为"无名英雄"。他非凡的业绩与短暂神奇的一生,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流芳千古、永载史册——他就是红军无线电通讯及技术侦察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蔡威。  相似文献   

19.
李金发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直接开启了新诗象征主义诗歌的新传统。因为他的"新",在"来者不拒"的"五四"时代,他的诗歌受到了相当多批评者的赞颂,因为他的古怪晦涩,更是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指责。本文试图通过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梳理,为导致的诗歌特殊性,继而导致受批评的多样化这样一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对上海生活的熟悉,创作了具有浓郁"新感觉味"的现代都市小说。他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传达出对都市物质文化、都市女子的迷恋,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总是让小说中的女性披着一层黑色"面纱"。他透过人们的"黑色眼眸",在"黑白世界"的对照中去审视和书写都市男女的生活,表现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