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反垄断法制裁手段及其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制裁手段是实现反垄断法立法目标的基本保障.反垄断法制裁手段与反垄断法法律责任、反垄断法执行手段等概念相比,是最合适的用词.各国反垄断法都规定了制裁手段,并形成反垄断法制裁手段体系.这些体系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行政排除措施为核心,第二类以行政罚款为核心,第三类以损害赔偿为核心.反垄断法制裁手段立法体例包括分散立法和集中立法两种.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性质问题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将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性质仅认定为“排除手段”、“强制手段”、“教育手段”、“强制教育手段”或“具有制裁性的强制教育手段”皆不够准确。其真正本质应是程序性法律制裁。引起认识混乱的因素主要有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制裁理论研究的缺陷、立法设计的误导 ,另外也有法学研究方法的偏颇等。因此 ,正确厘定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性质对于完善法律制裁理论和民事诉讼法学理论 ,强化人们的程序价值理念 ,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事制裁行为是我国一种新型的法院行为,其实质就是立法者授予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管辖一部分行政事务的职权,然而从宪法、诉讼法的角度而言,其具有如下不可弥补的缺陷:(1)与职权分立宪法原则相抵触;(2)与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相斥;(3)与公正原则相悖;(4)限制、剥夺了被制裁人有关的权利,因而其合理性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4.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发回重审的实体事由进行区别对待,并进一步限制了发回重审的程序违法事由。对修改后的民事发回重审制度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其依然难脱“重实体、轻程序”之窠臼;而且,该制度功能异化之弊端未有改观。《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未能从根本上革除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痼疾的原因有二:一是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立法价值有失偏颇;二是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且实现不畅。因此,在立法上重塑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诉讼公正理念、强化程序违法之重审事由,完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体系、明确发回重审之诉讼法律责任性质,不失为完善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制裁机制成功的核心,在于各个国家的普遍遵从,但在我国目前的国内法律体系上,执行联合国制裁却存在着相当的空白。而在我国的实践中,也往往通过外交部通知函和行政文件的形式笼统宣示对联合国制裁的执行,事实上并不利于对联合国制裁措施的良好执行。从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角度出发,应当在统一框架性授权立法的基础之上,建立我国的联合国制裁措施国内执行体系。  相似文献   

6.
迈向更为人道和富有成效的制裁?——“聪明制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2月 ,布什新政府上任伊始便抛出对伊拉克“聪明制裁”方案 ,使得制裁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 ,“聪明制裁”并不是美国政府的发明 ,其产生由来已久 ,它是目前国际社会探讨“迈向更为人道和富有成效的制裁”之路的有益尝试。本文将从现行制裁政策弊端的分析入手 ,对“聪明制裁”的历史、定义和主要内容做一初步探讨 ,并进而展望这一政策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7.
国际制裁作为发起主体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旨在说服或迫使一个国家停止参与不被接受的行为,达到惩罚目标国行为、削弱目标国实力、宣传自身价值观或表明本国立场的目的。相比代价高昂的军事行动,国际制裁具有低成本的特点,成为冷战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的工具。作为大国对外政策工具,实施国际制裁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双方的相互依存度、力量对比、利益权衡和国内外支持等。根据不同的制裁目的和条件,制裁国可以灵活选择多边制裁或单边制裁、复合制裁或单一制裁、全面制裁或目标制裁等制裁方式。中国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已具备利用国际制裁来维护国际正义和本国利益的能力,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参与国际制裁。在制裁参与中,中国需要根据国家利益及本国国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裁执行机制,合理选择制裁方式,使国际制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虚假民事诉讼是法律制度正向建构、不断完善与虚假诉讼行为人反向利用、挑战秩序两者之间博弈与冲突的表现,虚假诉讼的诉权承载了行为人侵害他人权益和司法秩序的恶意,诉权的扭曲导向审判权和审判程序的功能异化。司法机关应及时通过构建虚假诉讼的释明承诺机制、发现识别机制、审查判断机制和制裁威慑机制防范和规制虚假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9.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立法和司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行为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体系,顺应国际立法全面保护人格权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应在立法上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0.
合适成年人在场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最佳利益。我国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存在立法目的模糊、合适成年人范围混乱、程序性制裁阙如等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缺乏程序性制裁措施,导致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刚性不足;合适成年人替代制度模糊,导致其实践运行混乱;合适成年人在场权属不清,存在对未成年人二次侵害的风险。可通过指导性案例和司法解释,明确合适成年人在场权属于未成年人,理顺合适成年人之间的位阶关系,确立违反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的程序性制裁。  相似文献   

11.
将民事公益诉讼引入我国诉讼立法体系已为实务界与理论界所共识。但在如何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动者,是基于特定国家机关维护公益的法定职责,提起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是法律监督权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体现,但在诉讼中检察机关应随着诉讼程序的进行实现其法律监督者与程序原告人的转化、分离与融合,同时,基于其特殊的诉讼定位,公益诉讼程序应在诉前程序、审判程序等内容上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以达到最终保护公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克服无证搜查给公民权利造成不法侵害的有效途径是从程序上对其予以控制:如确立侦查人员进行无证搜查时负有理由告知及表明自己身份的义务;明确无证搜查笔录的必要记载事项;建立无证搜查后应及时将搜查有关情况自动提交司法审查的监督机制;对无证搜查设置非法证据排除及诉讼行为无效制度的程序性制裁措施;当事人对无证搜查不服,赋予其有向作出搜查决定的机关申请复议以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救济权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自认的属性出发,探讨自认正当性的基础,以期通过程序的设计使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更具有正当性,维护司法的权威性。为了保障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将法院从繁重的讼累中解放出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应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真实义务原则。  相似文献   

14.
“第三者”插足行为符合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即符合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是侵权行为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中主要是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第三者”插足对家庭、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 ,我们应完善追究“第三者”法律责任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论非法律惩罚--以行业协会为中心展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阐述和论证了非法律惩罚的必要性和性质,然后具体论述了非法律惩罚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探讨了法律惩罚和非法律惩罚的关系及其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16.
规避法律是行为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规避于己不利的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民事行为,又称“伪装的民事行为”,对法制秩序有着严重危害。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和个案举析的方法,对规避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特征、实质、行为成因及社会危害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规避法律行为的具体对策,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恶意抗辩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明知是真实的证据加以否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不但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而且影响了法律追求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应从行为的主体上、主观上和发生的时间上对此加以界定;然后通过合理分担证明责任,根据现有法律加以制裁等方式来规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8.
论题指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追求应在公平与效率的天平上更多的倾向于追求诉讼效率;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例,应采用分别主义的立法例;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应设定为4年;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应是全部债权请求权返还财产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后果应采用胜诉权消灭主义和时效抗辩权发生主义相结合制度确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法典应构建新的民事责任体系,这需要加深对民事责任诸多法律问题的理解: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民事制裁等相关概念具有实质性区别;民事责任与债经历了由融合到分离的立法体系演变;民事责任是侵权行为法律后果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