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深处的爱     
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她变得谁都不认识了,外孙、孙女,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有一天她失踪了,我们全家都急得不行,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郊外找到了她.可她一个劲嘟囔为什么要带她回来,她要回她自己的家.我们都十分痛心,原本那么疼爱我们的外婆不见了. 唯一庆幸的是她还记得外公,有时睡在床上,双眼无神地看着天花板,嘴里就喊着外公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晚上,我给女儿盛好饭,一转身,却发现她碗里的饭突然多了很多。不必问,一定又是孩子的外婆外公怕她吃不饱,迁就孩子"贪"多的心理。难道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母亲说我小时候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也是这个样子,总嫌自己碗里的饭菜少,每回都要很多,可又吃不完。天天如此,外公便习惯了每回给我盛  相似文献   

3.
正外婆住院了,妈妈去长沙陪护,并经常在微信上给我直播外婆和外公的情况。周末,妈妈说:"今天带你外公去医院看你外婆,你外公一早就背好自己的小腰包,进了医院一个劲埋头走得飞快。你外婆一见你外公,默默把脸转向一边,嘴巴一瘪,眼泪就下来了。"我哈哈大笑,戏言"这完全是少女在男生面前撒娇的范儿嘛"。妈妈接着说:"于是你外公赶紧上去搂你外婆的肩膀,握着她的手,  相似文献   

4.
外公59岁那年,患了脑血栓,从此卧床不起。 自从患病后,外公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脾气越来越坏,渐渐地神志也有些不清。他总希望外婆时刻都在床边守候着,好像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只要一会儿没有看见外婆的身影,他就开始不耐烦,经常在外婆替他翻身时使劲掐她,弄得外婆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日久天长,我们看着不忍,打算雇个保姆来服侍外公。但外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怕保姆不尽心,让外公受委屈。就这样,外婆带着一身伤痕,从无半句怨言,  相似文献   

5.
恩爱会遗传     
正外婆住院了,妈妈去长沙陪护时,常在微信上给我直播两位老人的情况。周末,妈妈发微信说:"今天带你外公去医院看外婆,你外公一早就背好自己的小腰包,进了医院一个劲儿埋头走得飞快。你外婆一见外公,默默把脸转向一边,嘴巴一瘪,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哈哈大笑,戏言:"这完全是少女在男生面前的撒娇范儿嘛。"妈妈接着说:"你外公赶紧过去搂着外婆的肩膀,握着她的手,眼泪也流下来了。你外公跟我说,两个人守了65年了,怎能不相互挂念呢……"  相似文献   

6.
如今,市面的瓷盘彩照既具留念意义,又可作为案头或书架上摆放的工艺品。其实,只要动动手自己也能制作出漂亮的彩照瓷盘。 具体做法:在制作前,先把自己认为满意的彩照,根据瓷盘底部的形状、大小及花饰进行翦裁,使其与瓷盘底部形状相吻合。再把彩照的背面用水磨砂  相似文献   

7.
大方的孩子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手上拿着一把糖果.奶奶跟孩子要糖果吃,孩子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挑出一颗糖,递给奶奶.奶奶接过糖,假装剥开,然后停了停,又笑着把糖还给孩子,并不断夸赞孩子. 几天后,外公跟孩子要糖吃.孩子迟疑了一下,拿出一颗糖给了外公.外公在他额头上亲了一口:“外公逗你玩呢.”然后把糖果还给孩子.  相似文献   

8.
正外婆嫁给外公的时候才14岁。一只金镯子和一对金耳环,就让两个还没成年的人生活在一起。外婆在2013年年底去世,外公悲痛欲绝,在灵位前几度失控。外公说他和外婆的婚姻大抵可以分两段:一段是没熟悉外婆前,一段是熟悉外婆后。外婆嫁给外公时,外公是地主之子,是乡里的公子哥。当时他两眼一瞅外婆娘家寒酸的嫁妆,认定对方是贫寒人家出身,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公不敢不从。  相似文献   

9.
正周末,我们几个相约去看外公外婆。去的时候,恰巧碰到外婆正在"训话",原来外公只顾着他那两只鸟儿,不肯去帮忙洗菜。"这老家伙就是懒,我这一辈子嫁了他啊,真是旱早就操劳白了头。"外婆说得起劲,外公却"无动于衷",眯着眼睛乐呵呵地逗着他的鸟儿。我们跟着起哄。表妹从一旁折了枝桂花递给外公,让他过去道歉,还让他大声说:"老伴,对不起,我爱你。"外公被我们笑得都不好意思了。午饭照例是外婆的拿手好菜:红烧肉、本鸡汤、葱爆虾,  相似文献   

10.
和大部分英国的年轻人一样,凯瑞·穆里根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演员.在这个拥有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的国度里,人们对表演的热爱是难以抑制的,她甚至违背父母让她上大学的意愿,私下里三次申请进入戏剧学院学习.虽然结果均宣告失败,但天生就是演员坯子的凯瑞·穆里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很快,幸运女神眷顾了她,《成长教育》的导演看中了这个经验并不丰富的新人,并给了凯瑞·穆里根很高的评价,"她能撑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撑起一个角色.她沉着、优雅,有一副美丽的嗓音和口音."  相似文献   

11.
正一身时尚而得体的套裙,略施粉黛,她挺拔地站在台上,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出口成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肯定不相信她是一位年过七甸的老人!她就是苏宜香——著名营养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在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全民营养周活动上,苏宜香告诉人们自己年过七旬时,引来台下一片惊叹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一位从教数十年的营养学专家,她所学的营养学知识不仅教给了她的学生,还被实践到自己的健康保健中,让她受  相似文献   

12.
最后的短信     
老婆是个小尾巴,我走到哪里她都要问到哪里.我厌烦,她却乐此不疲.可是,这个小尾巴却在那个下着大雨的深夜,永远消失了.  相似文献   

13.
正外婆住院了,妈妈陪护时,常在微信上直播两位老人的情况。"今天带你外公去医院看外婆,你外公一早就背好自己的小腰包,进了医院一个劲儿埋头走得飞快。到了医院,你外婆一见外公,就默默把脸转向一边,嘴巴一瘪,眼泪就下来了。"我哈哈大笑:"这完全是少女在男生面前的撒娇范儿嘛。"妈妈接着说:"你外公赶紧过去搂着外  相似文献   

14.
於可训 《江汉论坛》2003,(12):58-6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纯净如蒙克     
阿若 《快乐青春》2006,(12):68-72
1 我叫林水若,16岁,上高二.秦吉祥这个姑娘是我的同桌,我叫她吉祥公主或者吉祥格格,都是带了吉祥的光芒,极尽尘世的祝福.我喜欢看她粉嘟嘟的笑脸.  相似文献   

16.
季莫申科的身世隐晦至深,亚美尼亚人的出身她从来闭口不谈,她染掉了原本的乌黑长发,盘起了乌克兰少女的金色大辫,她深知自己的美,并且明白如何运用它,这一点,是她面对男人时的致命天赋. 19岁,一个名叫季莫申科的男子因拨错一个电话而被这个名叫尤利娅的女孩深深吸引,男子的父亲是名州一级党干部,颇具影响力,不久后,尤利娅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并很快成为一家之主,且成功踏入商界. 1996年,帕维尔·拉扎连科出任乌克兰总理,而季莫申科也因此很快掌控了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的20%,这个男人被看作季莫申科的"教父",并有着"暧昧关系".一年后,拉扎连科下台,季莫申科马上划清与他的界线,没受到任何牵连.两年后,她成为了乌克兰政府副总理.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丁玲不可回避的是她的转向问题.学术界至今沿袭20世纪30年代的认识,认为丁玲从<水>开始大跨度地向左转了,所不同的只是对于这个转变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其实丁玲从一开始踏上文坛的时候就表达了她对资本主义伦理的批判,她的思想就既不是"右",也不是"中",而是"左",以后丁玲的思想和创作是沿着批判资本主义伦理的"左"而到达了颠覆资产阶级政治的"左".对这个问题,可以描绘出一个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正我和叶美是大学同学,毕业时,她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跟着我到我老家所在的城市。我很感动,而我能想到的给叶美的最好承诺,就是和她结婚。只是,除了一纸婚书,我什么也给不了她。我家在农村,父母供我读书已经不易,买房只能靠我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结婚的时候,不仅没房没车,甚至没一场像样的婚礼。叶美并不介意,她乐呵呵地说:"我嫁的是你这个人,又不是房子。再说,该有的迟早会有。"甚至,她还协助我,成功地说服了她父母。我暗自发誓,要一辈子对她好。因为我心里很清  相似文献   

19.
程建忠 《天府新论》2010,(4):140-144
对于<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个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过去的论者或称"庸懦无能",或云"仁慈宽宏",或谓"残忍冷酷".其实,王夫人首先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慈善"外表下凶狠、残忍的刽子手,但她又并非一味的青面獠牙、无恶不作.只要没有触及到她的"根本利益",她还是有"向善"之心和"好施"之举的.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作家对王夫人这个人物复杂人性的把握与表现.  相似文献   

20.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13,(1):143-147
用"看客"这个中心词汇来进行国民性批判是鲁迅前期创作的重点,并由此彰显他的"启蒙"及"立人"思想。后期的鲁迅将眼光从台下移到了台上,以梅兰芳为主的"戏子"成为其集中批判的对象。围绕着"戏台"这个"台上""台下"的二重结构,鲁迅进行了"戏子"与"看客"的双重批判。其批判重心由"看客"向"戏子"的偏移,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大众化"的路线,就其因果,仍然绕不开纠结鲁迅终生的话题:"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