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 ,人口较为密集、资源丰富 ,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黄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并尽快将这个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加快黄河谷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从分析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入手 ,提出了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以及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我省幅员辽阔,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一九八○年末人口376.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5.2人,其中牧业区1.4人,人口绝对数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7.5%。位于东部湟水流域和黄河谷地的是农业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不到5%,其余95%以上是牧业区。全省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最低为摄氏零下6度,最高为8度左右。  相似文献   

3.
拉乙亥原为青海省贵南县所辖的一个乡,位于龙羊峡上游的黄河谷地,此地发现了中石器时代遗址群、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及卡约文化遗址,是黄河上游罕见的具有文化连续性特质的远古人类聚居区。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关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些遗址群及其考古文化统一命名为拉乙亥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地区是祖国的一大片十分可爱的地方,基本上包括青、甘、宁三省区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纵横数千里,居住着约10个民族,近3000万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如果算上过去活动于此的民族,则是20多个民族的故乡。山川壮美,历史多彩。由于种种原因,这片神奇地方曾被世人冷落了,以至到今天还看不到全面论述她的一部历史  相似文献   

5.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一方面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黄河上游区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耕地沙漠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沙尘天气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7.
在希望的田野上──江西文学新人新作研讨专辑前言这是一片文学的沃野,株株新芽破土而出,朵朵奇葩竞札怒放。这里充满生机,这里孕育希望。近一、二年来,我省文坛又一茬文学新人脱颖而出,他们新作迭出,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国一些重点文学刊物频频亮相,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生产长期落后。全国十大片农业低产贫困地区,有四片都集中在这里。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十二万四千六百平方公里,向黄河年输沙十六亿二千万吨,不仅使本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使黄河下游堤防常有溃决隐患,严重威胁该地区一亿多人口和京广、津浦、陇海等铁路交通大动脉的安全。因此,高原的治理和建设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10.
背景资料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不仅以其高山峡谷相间这一独有的地势特征而闻名于世,同时还是连接黄河及长江的重要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民族学上称其为藏彝走廊或氐羌走廊。藏彝走廊是黄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通道。在该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尤以岷江上游最为重要,而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原茂汶羌族自治县)更是该流域的中心,尤其是县城凤仪镇所在谷地是岷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河谷冲击扇平原,因其土肥地美,水源充足,气候宜人,  相似文献   

11.
一、丰富的资源我省海岸线长达1039.7公里,绝大部分为淤泥质平原海岸,除180公里的侵蚀岸段外,其余均为稳定和向前淤长的岸段。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长江每年有五亿吨泥沙入海。历史上黄河改道经苏北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在沿海淤积,使海岸不断向外伸长,古黄河口向海伸展了九十公里。从1128年黄河南迁到1855年黄河北归这七百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鲁西北,由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个地区组成。农业人口占山东的31%,耕地面积占全省的38%。这里一片平原,土地辽阔,气候温暖,积温较高,无霜期长,又有黄河川流而过,很适宜种植棉花和粮食;但由于春天旱,夏天涝,秋天又旱,加上地形起伏甚微,排水不畅,全区时常受旱、涝、碱的危害。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适应和改造了这里的自然条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和发展。在旧社会就有“金高唐、银夏津,铁打的临清”标志富裕的美名。  相似文献   

13.
牵挂     
40年前,我曾经是一名知识青年。我插队的地方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公社,此地位于阴山山脉以北,属于河套地区。“黄河九害,惟富一套”,这里很少受到黄河的肆虐,而且有丰沛的水利灌溉,是个产粮区。这里的人没有饥腹之忧。我在这里的几年,还真没听说过知青有谁闹过饥荒挨过饿的。  相似文献   

14.
今内蒙巴彦淖尔盟境内,阴山山脉以南,由黄河与乌加河冲积而成的一片平原,通称为后套平原。它北抵阴山、南限黄河、西起磴口、东至乌梁素海,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是内蒙的主要农业区,也是我国著名的平原之一。这片平原在行政区划上位于巴盟境内,分属磴口、临河、五原三县和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  相似文献   

15.
一、残阳何意照空城 山西作家采风团“走马黄河”的第一站是偏关。偏关,古称偏头关,因为“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因此得名。黄河落天走山西首先流入偏头关境内,滔滔黄河和巍巍长城在这里交汇,内长城和外长城在这里聚首,是晋蒙交界之处。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为长城“外三关”,史称“九寨屏藩,三关首镇”。由于偏头关三面环山,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冀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一、兰州城市地域结构特征评价1.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兰州市城区主要座落于河湟谷地狭长的地带内,受南北两山限制,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45km,宽2—8km的兰州盆地内相对高差50m以下的河谷平川地。兰州盆地内南北大致有40条垂直于黄河走向的较大洪沟,黄河与洪沟相互作用自然形成城关、盐场、七里河、安宁、西团、河口-东川六块平地。这六块大小不一的河谷平原顺黄河带状连缀在一起,构成典型的带状组团式平面景观。受这一地形影响,兰州长期的城市建设集中于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四个组团,并且其职能分工相…  相似文献   

17.
河湟谷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黄土高原接壤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我国西部农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自20世纪60年代始,这里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日益严峻,已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对河湟谷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回族自治县齐家坪而得名。在青海境内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南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沿岸,西到青海湖北岸。目前我省齐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计在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发掘墓地四处,在民和中川发掘遗址一处。从发掘资料来看,齐家文化比马家窑文化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这里的人们比马家窑文化的人们开拓了更广泛  相似文献   

19.
陆水林 《西域研究》2012,(3):15-32,138
本文援引佛教文献和汉文史籍,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对佉沙国的地望作了初步探讨。佉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是佛教传播道路上的重要一站,其地当在今巴基斯坦吉拉斯一带。这里也是从中国新疆通往犍陀罗地区和克什米尔谷地的道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古老的罽宾道和陀历道的交会之处。本文对相关交通路线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当前“四有”教育的开展,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为了回答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推动我省“四有”教育的深入开展,省社科联伦理学会、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十一个单位联合发起在这里召开江苏省理想道德教育学本讨论会,这是我省理论界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