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茜 《华人时刊》2011,(1):18-20
第一次认识侯樱英,是在法国马赛的一家中文语言学校里。这是马赛唯一的一家中文语言学校。设有中文班,美术班,还有电影戏剧班,甚至还有个小武术班。侯樱英是中文老师,她的气质和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便有了一次更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的中国士人大力协助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的中文著译活动,具体表现在:第一,给传教士的中文作品进行文字润饰和修订;第二,在合作翻译过程中担任笔录;第三,把传教士传授的“天学”知识编撰成书;第四,在传教士指导下编写“天学”书籍.由于这种协助作用的存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士人实际上参与了“天学”的传播过程,并对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耶稣会传教士何大化等人于1671年在广州将"诉状"、"康熙圣旨"等12篇与"康熙历案"相关的文书编印成中拉文对照的文集Innocentia Victrix(《无罪获胜》).初看,该文集只是一本"康熙历案"的卷宗.然而,如果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全书,那么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来华传教士的专业汉语教材.时代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导致了明清官话语音的嬗变,加之"康熙历案"迫使传教士停止了传教活动,客观上使他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国的语言与文化上,从而促使在华耶稣会编辑刊印了这本汉语教科书.此教科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汉语官话语音,而且也反映了17世纪中后期中西语言接触之实况,颇具语言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笑话(3则)     
一 以前,我认识一个来台湾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也是教会的传教士。他为了快速学好中文,所以付费要求我教他国语,每星期到他办公室,上三次中文课。 有一次,他请我到他家吃饭,也让他有更多机会练习讲国语。一到他家,就看到他已准备好四道“中西合并”的菜,手艺还算不错! “哇!你真是厉害!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太厉害了!”吃饭时,我很客气,也刻意地恭维他几句。 “还好啊!这没什么啦!”外国传教士用生硬的国语说,“这只是小便饭而已啦,不是什么大便饭啦!不用客气!” ……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汇与碰撞,由于语言牵涉到与之一体相连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所以产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错位:一是基督教里许多常见的词语在中文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二是传教士用儒家话语方式阐发基督教时,其中文著述或译本带有产生无穷歧义的可能性;三是无论传教士还是西学派的中文著述,都存在用词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香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香港曾经是英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和殖民扩张的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文环境,客观上,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新式学校与西学的传播 1842年香港被割占以后,西方人蜂拥而至。传教士们也迅速将活动基地从南洋迁来,香港很快成为欧美传教士来华集散地,各种教会团体竞相成立。早期传教士主要通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可以说,香港近代教育事业是由传教士开其端的。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是马礼逊教育会开  相似文献   

7.
麦都思及其早期中文史地著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初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撰有三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文史地著述。《地理便童略传》是新教传教士所编写的第一部面世的汉文地理学通论 ;《咬吧总论》是晚清来华外国传教士所编写第一部中文外国区域地志 ;《东西史记和合》不仅是 1 9世纪问世的第一部中西比较的编年体史书 ,可能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东西比较历史的著述。麦都思在这三部文献中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西方有关世界地理、区域地理和西方历史的常识 ,而且还注意在这些中文著述中对中国文献加以利用和吸收 ,使这三部文献不仅在一般西学史地知识的介绍方面 ,而且在早期汉学研究方面 ,也显示了它们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来,地处闽东的福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的最佳切入点,是福建省天主教中心。为了便于传教,当时进入福安传教的多明我会士十分重视对所在传教区语言的掌握,福安话自然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过程中重点学习和研究对象。《七音字汇》和《班华字典》即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两本福安话字典。这些字典的编撰,客观上保留了一个多世纪前福安方言的原貌,为我们探究福安方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来华传教士文化活动的范围也日渐扩大。他们一方面进入洋务派创办的各种官方机构,如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西方史书编译;另一方面通过教会出版机构,把大量西方史学著作译介为中文。传教士引介西方历史的活动旨在传播基督教,但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对西方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来华是在西方欧美国家海外传教运动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张背景下展开的。新教和天主教的一些传教士相继来到郑州,通过建教堂、开医院、设学校等方式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的这些活动主要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郑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后期,从对文言文的选择实验到对区域方言的选择实验,从对南方方言的选择实验到对北方官话的选择实验,从对北方官话的选择实验到对一种基于北方官话基础的时代共同语与共同文("新白话文"或"传教士白话文")的选择实验,新教来华传教士倪维思夫妇在释经及宣教布道文的语言实验方面的道路,既彰显出他们夫妇二人在此方面的实践努力,亦昭示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在此领域的自觉探索、实验路径与实际成效。这种语言实验与语言转型,客观上为"五四"新文学的语言实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督教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逐渐被在华传教士认同,一批高质量的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始在神州大地涌现而来,由此学校教材的缺失开始成为创办学校者面临的一大问题,为了尽快摆脱这一棘手的局面,经过一些传教士商议相继成立了几个学校教材编译机构,如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广学会等。这些机构不但为教会学校提供了急需的教材,也为清政府所办的洋学堂提供了所需的教科书。客观地讲,此举对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抹煞和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贺婉莹 《国际公关》2023,(16):116-118
本文以活动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适合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现有的中文语言课堂,以语言文化体验为主线,以课内外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让留学生在语言和社会实践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该模式不仅让来华留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中文,还能够提高他们在华用中文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新时代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方传教士傅兰雅与中国科学家徐寿所编《格致汇编》的办刊始末、科技内容及科学价值作了初次分析论证 ,确认其为由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最早的中文科技期刊 ,并认为徐寿是中国近代真正的和第一个科技期刊编辑。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南洋等地所办的旨在教育华人的学校重视不够。实际上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 - 1834)是近代新教传教士开办学校、从事教育的始作佣者 ,他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 ,成为以后在华所设的教会学校的圭臬  相似文献   

16.
冠县梨园屯教案,是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在中国近代发生的多达几百次的教案中,既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又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在近代历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860年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扩大和深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开辟了道路,而且也为其宗教文化侵略夺取了更便利的条件。英、法等国强盗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都规定,外国传教士享有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并得地方官保护的特权。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艾美更卑鄙地在中法《北京条约》中文本里私自塞进“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字句,且得到昏瞶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一觉》是19世纪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为中文的早期作品,原著《回顾》的作者是爱德华·贝拉米。当时传教士倾向于将小说翻译成非文学体裁。旨在通过对《回顾》和《百年一觉》中名词进行对比,找出当时创造性的翻译手法,并分析传教士处理名词的效果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存续45年的英文版《博医会报》的中文版计划始终未曾实现。创办中文医刊是外国传教士为探索西医知识中文化而迈出的关键一步,其过程举步维艰,最终失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西方医生在传播西医知识上的保留意识,另一方面又遭遇华人西医突然崛起和华人主持的医刊大量面世,西方医生在华的学术空间受到挤压,最终丧失学术话语权。《博医会报》中文版从筹建至最终流产凸现了西方医生对科学知识传播中文化的认知局限,以及中外医生间的语言转换与权力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19.
港式中文混杂标准中文、英文和粤语,有着独特的港式味道。各种语言地位不均衡现象、语码转换现象在港式中文中频现。港式中文语码转换有突出核心信息、省力、崇拜、从众、彰显社会身份等心理动因。文章对港式中文的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重视转型期的语文教学、明确语言政策、发挥传媒作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港式中文”是香港特区普遍使用的汉语书面语.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不可多得的典型范倒。通过探索有关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的理论与特点,可以看出港式中文具有语言接触的多重交叉模式、语言变异的综合变体、语言接触的多种形态。因而.港武中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接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