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才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的发扬光大和成功实践,是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自20世纪中国近代大学建立以来,就有一批受西学影响的教育先行者秉持"通才教育"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西南联大成立后,校务实际负责人梅贻琦进一步在理论上对通才教育进行了阐释,在实践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实行文理兼修,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选课制度.此外,西南联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极大地推动了通才教育的实施.西南联大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战争"与"现代性"是研究的两个主要切入口,这自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但也对回答"西南联大文学之所以是西南联大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在这种遮蔽之下,云南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西南联大文学是在云南的文化天地中形成并发展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独特性,云南文化成为必须给予考量的因素。当下研究中对云南文化遮蔽的形成,既反映了学术研究资源的不均,也是研究中一味追求现代性模式所导致的。在现代性的研究模式下,研究者热衷于寻求西南联大作品中的现代性,用时间的差异性遮蔽了空间的文化差异性,这是云南文化缺席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根本原因。返回西南联大文学本身的历史境遇,激发研究者的"主体性"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自由到学术自由——西南联大的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的大学理念在继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传统的基础上,经过西南联大的创新得以形成,即经历了从思想自由到学术自由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外部原因是抗日战争所导致的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内部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整合.学术自由大学理念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大学理念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同时是东西方文化的对接、融合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联大剧团"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话剧团,是西南联大在昆明的第一个话剧社团.联大剧团1938年成立,以演出<祖国>成名,演<原野>登上高峰,后因内部分裂而实力削弱,此后虽有演出但未引起轰动,1942年自行解散.联大剧团奠定了西南联大戏剧发展的基础,树立了云南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演出里程碑,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了力量.因此,联大剧团在西南联大社团中具有崇高地位,是云南现代实力最强的几个剧团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大的"南渡北返"与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①. 关于南渡北返,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有这样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1938-1941年间,在日军对昆明的频繁空袭下,"跑警报"成为联大教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躲避日军的空袭,西南联大的部分教学研究机构和教授们疏散于昆明城郊各处.同时,日军的频繁空袭严重影响了昆明的物资流通,致使物价飞涨,生活费用大大提高,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不得不为衣、食、住、行而奔波.在"跑警报"中,联大教授有的从容,有的狼狈;他们或以读书,或以闲聊来消磨躲警报的时间.难能可贵的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竟然从"跑警报"这种在日军空袭下不得已的生存方式里,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体会出些许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育人的内部环境有多种,其中浓厚的学术气氛是人才辈出的先决条件,艰难困苦又是影响教学和制约人才迅速成长的不利因素,西南联大发挥了创设学术气氛的特长和困境求生的精神,在九年的办学历程中,塑造了世界名校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举世瞩目,已成为教师、学生追逐的家园。社团和壁报的活动是认识西南联大的一个窗口。在众多的社团、壁报活动中,文学创作已成为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在诸文学活动中,以学生社团创作的抗战文学已然成为西南联大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就西南联大文学社团活动进行研究,主要有专业社团、综合社团和壁报等。在这些活动中,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创作体裁,抗战内容的创作一直贯穿活动始终。通过研究,西南联大的抗战文学创作蔚为大观,数量巨大、艺术水平较高。这与联大学生、教授合作不无关系。学生社团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或许可为如今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代捐监在明景泰初年济边饷而开。捐监意为捐出身,不同于政府直接卖官,但也属于一种变相的卖官行为。捐监群体政治地位较低,多授低微的官职。捐监所得银两,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暂时解决军饷、赈济等问题;捐监的影响恶劣,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选法壅滞、学风日衰、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反内战运动和云南社会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三大环境。抗日战争使西南联大组成和解体,反内战使西南联大陷入困境,这两方面固然严重影响了教学,但又促使师生奋发努力,取得成果;云南社会为办学提供了必需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使西南联大的办学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诗人群诞生于西南联大这个特殊的大学校园。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西南联大保持了一个相对自足的学院空间。这学院空间所蕴含的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孕育、滋养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成长与成熟。其诗歌创作也显示出超越时代抗战文学潮流的学院色彩,具有鲜明的学院文化背景。这种学院文化精神要素在诸多方面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独特存在,使其成为1940年代的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  相似文献   

13.
高峰 《今日南国》2014,(4):24-24
82岁的美国人查克·费尼被称为“慈善界的詹姆斯·邦德”.过去30年,他一直奔走在世界各地,执行着一项秘密使命—悄悄地把75亿美元身家全部捐赠出去.现在,他已经通过自己创办的大西洋慈善基金,将62亿美元捐到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科学、医疗、养老和人权等领域,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有生之年捐款最多的人.他的目标是把剩下的13亿美元在2016年前捐掉,然后“无牵无挂地去见上帝”. 1981年,费尼给母校康奈尔大学捐了70万美元,此后找他要钱的请求纷至沓来.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捐款,费尼成立了大西洋慈善基金.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而此与其推行的通识教育密不可分。西南联大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既具有战时大学的普遍特点,也有自身的特质。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对于当前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在强化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诗社是西南联大以"诗社"命名的第二个文学社团,在闻一多的指导下,新诗社致力于朗诵诗的创作,在西南联大文学中独标一格,成为抗战及其以后中国时期朗诵诗的一种新因素。其代表诗作是闻山的《山,滚动了》,何达的《舞》、《我们开会》、《图书馆》等。何达是新诗社最成功、最著名的诗人。俞铭传及其诗作的存在,证明新诗社也是多元的。创作表明,在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社是一个具创作实力和特色的社团。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的校史档案资料、师生的作品日记、回忆性叙述以及传记资料等是梳理与建构西南联大课堂上教师们讲授鲁迅的重要依凭。在课堂上讲授鲁迅及其作品,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当代的鲁迅教育与文学教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抗战时期一所重要的高校,西南联大课堂上的“鲁迅”讲授,无疑是研究战时鲁迅形象甚至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南联大教育思想的简要总结 ,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从而揭示出西南联大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孟祥海 《可乐》2010,(4):29-29
汪曾祺当年考西南联大,是为了潇洒地生活,因为他听说西南联大学风很自由,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地学习。汪曾祺的这种个性,在西南联大的老师跟里,有的吃得开,有的不太吃得开。教宋诗的朱自清,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似文献   

20.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爱情抒写显得冷峻而生涩。迥异于传统的或美好或优雅的浪漫爱情抒写,西南联大诗人群一方面拆解着亘古的爱情"浪漫神话",一方面深入呈现了现代爱情的复杂内涵及幽微体验。这种充满着分裂、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爱情抒写,既体现着西南联大诗人群现代生命体验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新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