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老北京人大都喜欢喝花茶,那是一份享受.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花茶产家,其代表就是北京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有个细节,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就是去张一元买茶时,那茶叶现场包装的过程,也可算作是一份视觉享受!那外包装,就两张白纸平铺在柜台上,称完重量的茶叶"哗"地往上一倒,售货员熟练地将两张纸左右、前后一对折,魔术般的一个规整的梯形方包就打包完成了.  相似文献   

2.
人为礼累     
我们中国人太讲礼了,讲礼的格言真不少,什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什么“礼多人不怪”,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等。这“礼”,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礼”的物化,就是老百姓说的“人情”。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就有了送人情与还人情,送礼与还礼的往复无穷的活动。这种礼尚往来的活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送礼的项目多如牛  相似文献   

3.
早起一杯茶 老北京人有早晨起来喝茶的习惯.夜里,把头天喝到肚子里的东西都排出去了,肚子自然就唱了"空城计".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起来,不光倒"夜壶",还要给肠胃补补水,也就是喝早茶.  相似文献   

4.
喝啤酒     
啤酒,在喜欢喝酒的北京人眼里,似乎是一种饮料.也许是因为啤酒是浅棕的,爱喝酒的人常常戏称它是"猫尿". 老北京人喜欢喝的是烈性白酒,也就是通常说的烧酒.旧时,老北京人称其为"烧刀子",即一口酒下肚,像小刀刮似的火烧火燎.  相似文献   

5.
婚棚     
甜酸苦咸辣诸侯,烹炒煎炸炖春秋。礼尚往来客情在,乐翻婚棚醉何求。红白喜事办在自己家里头,那是老北京的风俗。要是图省心、讲排场、摆阔绰,那就在大饭庄子里办。亲友们知道,老街坊难以知会周全,唯恐失了礼数、少了客情、落下埋怨。在"老胡同"心目中,世居多年的"家"与老街旧邻的情分同  相似文献   

6.
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专家们对于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持有一致的看法:它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张永和说,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它是一座消费城市,不是工业生产城市.它厚重的历史、城市定位,决定了城里面的古建筑的价值.老北京文化正是从老北京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没有了这片土壤,没有了这些古建筑,老北京文化也将唇亡齿落.如果把老北京的建筑都拆没了,别说外地人来北京,就是北京人自己恐怕都不认识北京了.  相似文献   

7.
陈冲不易     
中国人想往好了混时,多半是往国外跑,然而到了国外能混个人样出来的似乎不多。我初到北京时结识的一位小有名气的女记者,后来嫁给了一美国老头当起了家庭主妇,世妇会期间回了趟北京,俨然一副妇女解放先行者的模样,让一帮朋友不舒服了很长时间。事后一想她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想当年那么叱咤文坛那么职业女性,现在却在他国异乡伺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小孩和一个快要随地大小便的老  相似文献   

8.
题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名重八方的“礼仪之 邦”。古人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 则安,无礼则危,固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在居民交往中,特别是社区工作者 在与居民的交往中,以礼相待,是建设文明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正老北京人大都喜欢喝花茶,那是一份享受。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花茶产家,其代表就是北京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有个细节,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就是去张一元买茶时,那茶叶现场包装的过程,也可算作是一份视觉享受!那外包装,就两张白纸平铺在柜台上,称完重量的茶叶"哗"地往上一倒,售货员熟练地左右、前后一对折那两张纸,魔术般的一个规整的梯形方包就打包完成了。接着,用一根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剧作充满着浓厚的家族意味,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雷雨>、<原野>、<北京人>中,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造成了无数青年人生命的被摧残与毁灭,人的美好情感被剥夺、被扭曲后倍受煎熬、折磨的痛苦,而且也使正常的人性、人情在横遭蹂躏后一步步走向畸形变态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老北京人讲究做什么菜就得是什么味儿.现在京城的快餐风气愈演愈烈,却忽略了北京人最讲究的"味儿".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13.
老北京人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三节".您可不要小瞧五月节,在我们这些老北京人心中,这可是"大节". 端午节时,南方人讲究“龙舟竞渡”,而明清两代的老北京人则讲究“ 熙游避灾” 。  相似文献   

14.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一系列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有效地描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形塑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也日趋成为一种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与视角。笔者认为,"人情""、关系"是"面子"派生出的两个概念,而"面子"在中国的实际用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语言结构能力。翟...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其他原因“,送礼风”“、人情债”也愈演愈烈。人生因“送礼”而累,世人谈“人情”色变。有数字为证:据陕西省社会调查队对2000户居民调查,平均每户年送礼支出相当于家庭全年房、水、电、交通、邮电、文娱、医药、保健、保育和学费10项支出总和的1!3倍,443户入不敷出家庭有30!23%户与送礼太多有关。又有权威调查指出,我国6亿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合在一起可建造一座三峡大坝!诚然“,礼尚往来”为国人传统,“礼”是人际关系的“调味品”和“增色剂”。撇开“礼贿贪官”不论,礼尚往来…  相似文献   

16.
从《边城》中走出来的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占据着一个不可忽视的显著位置.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令许多人神往不已.在他所描绘得湘西画幅中,作者强调的是它的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羁束的自在状态.一切使社会赖以成为“文明社会”的规矩绳墨,都于这世界无干.这个世界不是用法律也不是用道德来维持,“一切皆为一个习惯所支配”,却无往不合乎情顺乎理.在这里,即使商业往来也濡染着那一种朴厚的人情.在这样的人们中间,交易也可在一份人情的信托中进行,似乎买卖双方都无机心.正因未被近代商业习气浸染,人事上也就保有了一份真诚——正是道德意义上的真诚.沈从文的众多小说中,正是湘西诸篇,由于“自然和谐”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的交融,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一部分作品,往往给你以通体的澄彻感:风物人物皆澄澈如水,文字意境皆澄澈如  相似文献   

17.
丑话要说在头里 所谓"丑话",就是别人不爱听的话.这些话谈不上对错,更是跟"长得"丑俊,没有任何关系. 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我跟您可是丑话说在头里."它的意思是,办一件事,只能有两个结局:成与不成.或者说:成功与失败.您在跟人谈办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把不成的这种可能性,也就是"丑",如实地告诉人家.  相似文献   

18.
老澡堂,水泥地、白瓷砖、木质躺椅,北京的老人再熟悉不过.随着家家户户热水器的安装,出来洗浴的人也越来越少,而老澡堂也被桑拿、温泉会所等现代化的洗浴中心替代. 前几天,我去逛北京前门大街鲜鱼口,发现兴华园浴池被划入旁边一家高级宾馆,成为宾馆的水吧.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什么样?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是知书达礼、和气谦恭,外加一副热心肠.和孙金华接触一段时间后,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抹不去的老北京印记.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吧,还愣是一点没改,广州话倒是认真麻麻(粤语,很糟糕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熟人社会是农民人情往来的主要圈子,深入研究熟人社会的礼宴,能更好地了解人情变迁的逻辑与影响.通过对黔东北冉司都村人情行为的调查发现,既往礼俗的价值已经发生异化,宴请泛滥的现象正在普遍上演.即便“人在人情在”是当地人情风俗的延续,但已有村民犯困于情面之交.要推动熟人社会的礼宴治理,必须开启制度建设、推动跨域治理模式、树立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及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