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来送往是日常礼仪的重要部分。可许多人只注重"迎",而忽略了"送",大概因为"迎"是面前的事,而"送"是在身后。去朋友家做客,我最怕告别。刚到时,对方让座、敬茶、寒暄,极尽周到热情之能事。告别时,对方说"再见"说  相似文献   

2.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6,(10):31-32
主与客的坐法 这里说的主和客,是指您到别人家做客,或者别人到您家做客时的坐法. 自然,您到别人家做客,您是客;反之,别人到您家做客,您就是主.但不管您是主还是客,在老北京,怎么坐是有规矩的.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力”.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是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荼礼,延续至今.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相似文献   

4.
三道茶是白族民间喜庆之时接待贵宾的茶礼。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外事旅游、文化交流等迅速发展的需要,大理州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白族三道茶传统习俗与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相结合,组织“白族三道茶文艺晚会”,用来接待中外宾客,很受宾主的欢迎。三道茶文艺晚会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茶座,很快推向省内外,并在亚运期间登上了北京的大雅之堂。1991年1月,李瑞环同志到大理视察,在参加了三道茶文艺晚会后称赞说:一是有特点;二是欢快。笔者理解:所谓“特点”,主要是指三道茶所体现的白族文化特征;所谓“欢快”,主要是对民族歌舞等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9,(11):26-26
有一天.朋友到恩格斯家做客,对恩格斯说:“澳洲有一种奇怪的动物,叫鸭嘴兽,它们是哺乳动物,可却用蛋来繁殖后代。”说着他还拿出鸭嘴兽蛋给恩格斯看.  相似文献   

6.
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作为一种“客礼”仪制,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围绕该“客礼”,引发出多种风俗行为,词人创作茶词,歌妓歌以侑茶,便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茶词与其他众多的酒词、应歌词、节序词和寿词一样,具有社交、娱乐和抒情三种功能。茶词的创作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  相似文献   

7.
茶曾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重要的聘礼,谓为“茶礼”。本文考察了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我国众多民族和广大地域普遍存在的茶礼习俗;认为茶礼的形成、盛行与延续,与周代以来婚姻聘礼融入的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和求吉心态相一致,这是茶礼风行的最根本原因;指出聘礼虽导致了婚姻论财陋习的出现,但不能忽视聘礼的社会意义而将“聘娶婚”等同于“买卖婚”  相似文献   

8.
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诗词书画,从“生态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天然自成,聚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阴阳交和孕嘉木”,体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寄情美景与佳茗”,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品茗,意入心,心悟道,与自然相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通过敬茶、献茶、赠茶、赐茶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清茶一盏乐融融”,“人与人的和谐”得以构建.茶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独品得神”尤显高雅,能达致“空灵虚静物我忘”的境界,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茶疗是中医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茶疗是一种普遍现象,又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关于三峡茶疗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解说,普疗说、特疗说、种疗说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反映了该地区茶疗文化的博大深厚.  相似文献   

10.
“孵茶馆”在上海是有历史的,当年老城厢的湖心亭,南京路的日升楼茶客不断,连弄堂口的“老虎灶”——几张台子,几条长凳,一壶茶说天谈地,也是人财两旺。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也不断升级换代。目前,上海的茶馆及由茶馆延伸出的茶道、茶礼、茶经、茶艺表演等等也引得人们趋之若鹜。茶室里人头攒动,弥漫着笑声、话语声、牌声、生意兴旺之程度,似乎无其他店可以与之比肩。  相似文献   

11.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序言中,说“斗茶”为”盛世之清尚”.其实,斗茶不过是一种茶叶品质评比的方式.准确地说,是宋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这儿我们姑且不论统治者的巧取豪夺、奢侈浪费.就仅其艺术性而言,是值得我们探讨细究的.斗茶也为茗战,兴于唐末,盛于宋.唐代冯贽有言:“建(建州)人谓斗茶为茗战.”可证唐末己有此举,并且说明福建建州为斗茶最早流行地.到了宋代斗茶成为文人雅士争相追逐的一种风尚习惯,上至皇帝,下及平民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相似文献   

12.
三峡茶诗是中国茶诗的一部分,体现茶与文人的一种情结,在三峡茶、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三峡茶诗角度分析茶与文化名人的情结现象一是三峡茶作为文化载体,其沃土之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二是文人善于捕捉茶中信息,以致触茶生情,以茶说事;三是茶诗多有寄托,故文人常知茶性通人性,以此抒发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情绪.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新少年》2002,(Z2)
那个夫人是男的妈妈对一个5岁男孩说:“明天爸爸请一位南斯拉夫人到家做客。”第二天,爸爸同那位南斯拉夫人在客室谈话,小男孩跑到厨房悄声对妈妈说:“那位‘夫人’是男的。”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茶缘     
佚名 《社区》2012,(32):18-19
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朱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荀子礼治主义对汉朝的政治理论和实践都有直接的影响:汉代的“儒术”即以“礼”为本,融“法”入“礼”;有关“天人”学说是补救荀子礼治理论在实践中无法限定君权的缺陷,“人性”学说是修正“性恶”说.荀子对汉朝经学的传播有很大贡献,汉儒通过经学加入到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17.
1906年2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高庄村的陈开英,算来已有109岁,家住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江矿社区。前不久,笔者与丹江街老年体协主席江福星专程到陈开英家造访,她的孙女张艳丽和孙女婿郎文涛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说祖母前些天到如皋市姑姑家做客去了,暂时不会回来。一位百岁老人还能长途外出串亲做客,可见其身体状况甚佳。我们与张艳丽夫妇攀谈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茶”的诠释,主要涉及茶事、茶诗及理学。从“茗饮瀹甘寒”的茶事看,朱熹借茶修身,以严肃工夫落实“变化气质”。从“茶烟袅细香”的茶诗看,朱熹由茶入理,以诗化体验抒发生命情调。从“一个道理”的茶理看,朱熹以“茶”敞开“理一分殊”,以“至严”之礼敞开“至和”之境。  相似文献   

19.
孙霞 《小康生活》2005,(7):45-45
家住黑龙江宁安的高波,中专毕业分配到一家修造厂,去年春节,高波的表哥从韩国打工回来,邀请他去做客。席上表哥取出一个纸杯,到饮水机跟前接了一杯白水。哥俩说着话,高波觉得口渴就端起纸杯喝上一口,令他惊异的是,杯子里的白开水飘散着茶香!  相似文献   

20.
格林  林毅山 《可乐》2008,(10):22-23
有位父亲,膝下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从来不知道害怕。一天,教堂的执事到他们家做客。父亲对执事说:"我问小儿子打算靠什么养活自己,他却说要学会害怕。"执事说:"让他跟我走好啦!"执事把小伙子带回家,叫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