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事关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利用京津冀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样本数据,采用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对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都在不断提高,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相对较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农产品流通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较低主要受衡水市、廊坊市和保定市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抑制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相关的财政支出、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集中度。影响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息化水平,其次是农产品资本投入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最后,提出了提高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中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主体发展、加强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流通载体建设、提升河北省流通客体的品牌优势、优化流通环境以及缩小河北省与京津发展差距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产出是体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以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考察了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经费投入、创新人员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4个因素对京津冀创新产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呈向京津两市极化的特征,并存在空间负自相关性。从京津冀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来看,政府创新经费投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创新产出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溢出效应不显著;创新人员数量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但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据此提出了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在对比分析京津冀金融发展差异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11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动态面板数据,应用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京津冀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融合效率,探讨提升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改进建议,以利于更好落实创新驱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中,紧邻北京和天津,目前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三地的发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视角下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并通过对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依托京津发展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的今天,将京津冀三地的企业生产率问题重新深入研究,对于认识河北企业的问题、差距,有着重要意义。应用生产函数对河北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并与京津企业进行了比较。计算得到如下结论:上世纪80年代(1980—1990年),河北省企业与京津企业的TFP增长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而到了1996.2006年期间,河北省企业的TFP增长率开始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京津企业的TFP增长率却呈现上升,并且这期间京津企业的TFP增长率几乎一直超出河北省企业。其原因之一是河北省企业的资本密集度高于京津企业,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的递减,使得河北省企业的TFP增长率出现下降;其次,京津企业的TFP增长率在河北省企业之上,说明京津企业较之河北省企业更加市场化,更有追求利润的动机。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2000—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科研资本投入和科研人力资本两种创新投入要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此进行分析测算,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科研经费投资的产出弹性大于科研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率逐年上升,两种创新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偏向于科研经费投资,随时间逐渐趋于中性;科研经费投资对科研人力资本的替代弹性逐年下降,需重视两种创新投入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投资以及科研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人力资本的数量及质量,促进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融一体化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但长期的不对称发展使得京津冀各区域的金融状况差异很大,京津与河北省存在多与少、强与弱、密与疏、宽与窄、瓤与皮的发展不平衡.打造一体化的京津冀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为此需要在京津冀区域内设立京津冀银行,在河北省范围内设立河北银行.金融体系的建设必须做到:京津冀金融不分主次、京津冀经济不分客宾、先河北再京津再河北、农村地区覆盖到乡镇、金融体系配合城市化、百姓参与金融网建设.以金融一体化为切入点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做实.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写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主旨在于改善空气和水资源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效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环境支撑。采用线性函数转换方法,把环境污染物当成有害的产出加入到常规DEA模型中,计算出河北省11地市2001—2014年的环境效率值,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得出如下结论:(1)当前的环境质量无法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尤以保定、邢台和邯郸3市环境效率较低,资源投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率利用。(2)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人口密度对环境效率具有负向作用。(3)京津冀治理区域性环境污染,需要三地共同努力,关键在于调整河北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态效度,并分析导致三地协同度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度并没有达到最优,但协同度总体效率越来越好;北京、天津的协同度大于河北;京津冀三地的投入要素使得产出最大化,但投入与产出比例没有达到最优。最后,依据京津冀协同效度和发展定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创新基金有效利用的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及省内各地区之间所受资助的差异,结果表明:河北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资助的能力有待提高,省内各地区间受省创新基金的资助比例存在不平衡,提出在获得创新基金多的地区,应注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而获得创新基金少的地区,应该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建议。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创新基金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手段和途径,是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促进企业科技活动的创新环境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而选取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也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借鉴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结合河北省实际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在科技创新环境的资源富有度方面,河北省资金投入系统具有明显优势;在科技创新的环境支持度方面,河北省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平台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河北省应争取更多的制度环境方面的支持,构建长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企业在和谐良好的环境中开展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京津冀城镇化创新发展。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性,然后把京津冀城镇化发展放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镇化的比较分析,针对京津冀城镇化发展现状,最后构建了京津冀城镇化“三维一体”和“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及生态一体化建设等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由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人口发展指数、企业发展指数等五大指数构成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得出一些基本判断,如从发展指数看,北京核心地位稳固,三地发展水平落差有缩小趋势,京津冀三地新旧驱动力处于“换挡期”;从协同指数看,北京外溢效应显著,三地互投活跃并向产业轴发展带集聚,产业协同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等。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的颁行开启了中国法典化的新征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法立法历经初创、深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立法聚焦领域不同,所呈现的立法特点亦是各异。全面审视中国经济法的立法实践,经济法立法不能有效因应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经济法学研究不能为经济法立法提供充分理论支撑,加之经济法立法的自身局限,经济法立法乃至经济法法典化依然遭遇阻滞。聚焦经济法法典化目标,吸收借鉴《民法典》编纂的成功经验,经济法立法的目标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将法典化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抓住法典化带来的体系化契机,通过强化理论共识、夯实实践基础、厘定相关关系等,切实增强经济法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省域高校2004-2016年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统计工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了省域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采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评价分析了省域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借鉴"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评价分析了省域高校的科技创新经济贡献率。将三个维度指标分别取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数界定为"高",低于平均值的数界定为"低"。研究发现,三项指标和省份产生了如下对应结果:(1)高-高-高:辽宁、陕西、山东;(2)高-高-低:江苏、广东、浙江;(3)高-低-高:北京、上海、湖北、安徽;(4)低-高-高:吉林、广西、云南、内蒙古、贵州、海南;(5)高-低-低:四川、河南;(6)低-高-低:江西、福建、新疆;(7)低-低-高:湖南、天津、重庆;(8)低-低-低:黑龙江、河北、山西、甘肃。从表现为"高-高-高"的辽宁、陕西和山东3个省份情况看,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效率、经济贡献率和GDP增长率之间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与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情况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R&D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R&D活动的开展有赖于R&D资源的支撑,R&D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河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校R&D资源的投入力度,R&D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目前高校R&D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R&D资源配置亟待优化。首先通过横向对比,分析河北省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R&D资源配置的特点;接着从R&D人力投入、R&D经费投入、R&D物力投入和R&D投入的科技产出等几个方面,对河北省高校的R&D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从高校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R&D资源配置,提高R&D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溢出是探索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京津冀区域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做评价分析,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为资本投入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为劳动投入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经济产出指标,专利授权数为科技产出指标,计算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11个地市的2014至2016年知识溢出效应值,并从综合效率、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推动河北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钢铁工业是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第一大战略支撑产业。河北省钢铁产业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相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结合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河北省钢铁企业应该在加强自主创新力量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加研发投入、以下游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