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田 《北京纪事》2016,(9):104-107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作需要,每年“五一”、“十一”我都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医疗保健值班。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我见到城楼大殿里的布局仍同往常一样,但细细观察,便发现座席安排及人际交往方面有明显异常。 刘少奇独自站在为中央委员设的右侧长条桌旁,他的身旁只有一个警卫人员跟随。更引人注目的是,  相似文献   

3.
五一放假后到校。课间时,老师们都聚在办公室里说着假期里的见闻。这时一位低年级的小女生兴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老师我在操场上捡到了一毛钱,交给你。”老师顺手把这一毛钱放在办公桌上,“好了,你快回到教室去吧!”他又继续着刚才的谈题。像是忘了给这位小学生一句表扬,甚至也来不及给她一个微笑。小女孩人似乎缺少什么似的,转身就走了。我真想走过去对她表扬一下,或者给她一个微  相似文献   

4.
学会感恩     
金本浒 《老友》2011,(11):12-14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一次在推销商品时,感到又累又饿。这时,一位漂亮的小姑娘送给他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小男孩喝完牛奶,问:“该付多少钱?”小姑娘回答:“一分钱不用付。妈妈教导我,  相似文献   

5.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6.
家,往哪里搬     
在一片发黑的天空上飞着一只可爱的燕子,看上去好像在找什么。正在这时它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哭泣,它仔细一看,原来是小河妹妹在哭,燕子关切地问:“小河妹妹你怎么了?”小河伤心地说:“现在,有些工厂往我这里排没有过滤的废水,以前我最好的朋友小鲤鱼也嫌我脏,不喜欢和我做朋友了,小虾、小金鱼也离开了我。我多次向人们说不要破坏我,他们根本不理我。燕子哥哥,你见多识广,你来出个主意吧。”燕子低下了头说:“我也没有办法呀,我在天空飞翔着,经常迷失了方向,现在天空中的臭氧层已经被破坏,人们乱砍乱伐,就连松树爷爷,昨天也不幸去世了。我…  相似文献   

7.
辞去《朋友》 结交朋友 王刚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以演播《夜幕下的哈尔滨》家喻户晓,90年代又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扮演和(王申)而成为“大腕”。这以后他又演过多部电视剧,并担任主持人,以其渊博的学识、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2002年1月8日王刚由于身体和其它原因,辞去了中央电视台《朋友》节目的主持工作,并向媒体表示今后不再担任主持人,专门从事电影、电视剧的演出。王刚说,他活着就追求一个随意,闲散乃他的个性。别人找他做事,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他就可以做,一是这个东西有意思;二是这事是他能办得到的。  相似文献   

8.
初次与周光毅先生谋面是在市郊的一座小茶社。原因是一位朋友打算操作一部关于表现中国“茶文化”的电视专题片,请来了不少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参与策划,而真正的电视方面的专家只有周先生一位,大家侃侃而谈他却出言谨慎,与通常所见的娱乐圈里的人确实有些不同。半年以后,这部专题片由于种种问题搁浅了,他也给我打来电话,说要代表广播电影电视部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参加一个关于电视剧制片人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还人情     
熟人李三的侄子结婚时想找一辆好点儿的车当彩车,求到了我。我有个熟人马五,正好在给他们公司老总开车,老总的车是一辆最新款的“宝马”,我就去求马五。老总正好出差在外,于是马五就把车开了出来,帮李三的侄子接了新娘。于是李三和他老婆欠了我一个人情,而我欠了马五一个人情。  相似文献   

10.
1+1=2     
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力量!人们只有互助,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快要死了,他就去问上帝:“我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说“:你上天堂走一走,再下地狱走一走,你看哪里好,就到哪里去。”那个人先下了地狱,看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大鱼大肉,但都瘦得象树枝一样,怎么会这样?他仔细一看,原来每个人胳膊上都系着棍子,勺子绑在棍子上,食物吃不到嘴里,也不采取任何办法,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又去了天堂,天堂里的人都红光满面,他们的胳膊上也系着棍子,自己也吃不到。但他看了一会儿,明白了,他们互相把食物塞到别人嘴里,这样你一口,…  相似文献   

11.
郑元鹏 《社区》2012,(14):8-9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留下把柄。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装了一把茶叶,又放进一小撮盐。里外一个字没写就封好,速速派人送去了。卢见曾看到这封信后,开始不解其意,后恍然大悟:这是隐喻朝廷要“查”(茶)我这个“盐”运使啊。于是,他马上转移了家产。次El,乾隆皇帝派人包围并搜查了卢见曾的家,  相似文献   

12.
落日     
小时候,常随父亲一起去看落日。和父亲看落日是在一个小小的水塘边。即将落山的太阳光把我们父女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就像院子里父亲亲手种下的两株一高一矮的白杨。也许由于我那时候还太小,实在看不出那即将落下去的太阳里蕴藏着什么奥秘。惟一能够引起我兴趣的倒是父亲的故事。我紧贴着父亲强健的身躯,搂着他,坐在岸上被太阳照耀了一天的土地上。每当这时我便感到一种温暖、一种依靠。父亲总爱给我讲故事,对父亲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喜爱,尤其是夸父,那个为了子孙后代的光明竟然去追赶太阳的人。只有在看日落的时候,父亲才肯摘下他那副…  相似文献   

13.
张兵 《北京纪事》2011,(12):62-64
提起张瞳,圈儿里人知道他,观众却对不上号儿,他是“脸儿熟又陌生”的演员。一次,我帮他报销医药费,社保所的工作人员端详着医保卡上的照片说,这位老先生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吧?其实,刘书友是他最不喜欢的角色,却阴错阳差地接了戏。  相似文献   

14.
睿齐 《华人时刊》2010,(3):69-69
曾听过一个救命之水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沙漠流浪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喝水了,正当要昏倒时,前面出现了一座小木屋,他用尽全身力气,爬进了木屋里。他发现木屋的小桌上有一杯水,也发现了木屋的角落有几具骸骨。他正要喝时,一位老人走进来,讨水喝。流浪者想:给他还是不给他?给他我就会死,不给他就会死。他吞了口唾沫,将水拱手相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北京纪事》2016,(10):98-100
燕子李三与穷人 传闻中燕子李三经常将偷来的钱分给穷人,他自己也常说:"见有贫困之人,立即解囊相助."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李三所窃之人非官既贵,像国务总理潘复、民国总理熊希龄、北洋总理王士珍、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临时执政段祺瑞、直鲁军司令张宗昌、直隶军务督办褚玉璞、北洋政府行政长官薛之珩、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北洋政府镇守使金寿良、军阀马福祥、栋威将军王栋、醇亲王等人的家都被他"光临"过,其所窃的金银珍宝无数,但这些也都被他行乐挥霍了.  相似文献   

16.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7.
一天,妈妈带我去逛商场。商场里人山人海。我和妈妈跑去看衣服,突然,我看见一个男人站着一动不动。我问妈妈:“他为什么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还不穿鞋呢?”妈妈说:“那是假模特,是用来让你看这身衣服好不好看的。”我点了点头,明白了。我盯着那个假模特看了很长时间,他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我就去摸了摸模特的手,他还是不动,这下我就放心了。妈妈买完了一件衣服,去看另一件。这时,我转过身,又见着一个假模特。她也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这个假模特长头发,是个女的。我就大模大样地走到了她跟前,上去就拽她的长头发。没想到,这个“假模特”却一扭…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理水》中有一个乡民出去捞水草,有官船来了,他因为躲避得慢,吃了一下官兵的飞石。头上肿起一块乌青的疙瘩。这飞石,原是一种原始的战具,《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绝于等伦”。这种简略战具,外国也有。雨果在《晨星》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是充当前驱的星辰,我是种籽,人们以为它已死亡,然而它又再生。……我是火红的金质的石子,上帝曾用投石带将它抛出去射击黑夜昏暗的前额。”并接着写道:“起来吧,道德,勇气,信心!思想家们,到城楼上去吧,充当哨兵!”不过两者目标不同。雨果的诗是把晨星比作上帝用抛石带打出去的  相似文献   

19.
柳青早期短篇小说数量不多,只出过一本集子,名叫《地雷》,共收了八篇作品。柳青在《地雷》“后记” 中写道:“八年抗战中,我前期曾到过前方部队的营连里工作过,‘百团大战’(一九四○)时回到后方,‘文艺座谈会’(一九四二)以后,又跑到乡政权里去了,其间认真的坐在屋子里工作的时间才一年多。上面的八篇小说,除了首尾两篇之外,都是这时写的。我写的不多,写好的更少,自己愿意集起来的便只有这点东西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远不止于这八篇,但他只愿集起“这点东西”,足见柳  相似文献   

20.
孙开元 《社区》2014,(26):25-25
有一年,我和慈善会的一些姐妹去了澳大利亚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土著居民区里,我遇到了一位独居的老头。我从没见过那样贫穷的地方、那么可怜的老人。看起来从没人注意过他,他的房子又脏又乱。我对他说:“你好,我来给你打扫一下房子、洗洗衣服、整理一下床,好吗?”他回答:“我这样就挺好,不用管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