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产生逻辑上的悖论.解决和避免这此悖论,是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提出四个问题,以供探讨. 一:地主阶级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农民阶级也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 封建统治稳定  相似文献   

2.
战国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是战国封建说的基本观点之一,更是构成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的中心一环。我们在全面考察了战国法家的所言所为和当时社会的各方面情况之后,感到此观点矛盾百出,实难成立。为此,有必要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再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 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代表其总体利益的皇权进行的,因此,地主、农民和皇权构成为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三个基本要素。地主阶级就处于两类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作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其各阶层向皇权展开分享政治权力的斗争。主要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历史演变,使地主阶级由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孔子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20日至25日在曲阜举行。有23个省、市的19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19篇。会议较集中地讨论了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孔子思想的评价和批判继承、以及如何把孔子研究引向深入诸问题。关于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大致有四种意见:一、西周封建说认为,孔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主张变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为地主阶级利用,成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性质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封建社会土地产权制度属于私有制的历史结论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在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的情况下,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历史上不曾获得独立的地位和达到自主的地步;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追求,主要由政治途径实现;从总体上看,地主阶级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土地的经营上,而是放在政治的权力经营上,结果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经济停滞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最后一个王朝为止,围绕着土地占有关系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动摇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因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地主阶级思想家们二千年之久.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土地思想和土地政策,无论是董仲舒的限田论、王莽的王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李觏的限田政策,或则是林勋的所谓井田制和方孝孺的复古井田制思想,到丘浚的配丁田法……等等,但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成为封建社会不能治愈之顽症.到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课题。虽经历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试图改造和修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过程,如龚自珍《农宗》中阐述的土地思想,是要借宗法制度来维护封建的剥削关系,按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和组织生产,使地主阶级私有关系长期保存下去。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提出带有绝对平均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陈炽主张像英国那样办资本主义农场和梁启超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提出带有资产阶级空想特点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以孙中山提出的较能完整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所有这一切主张或政策措施,只不过对地主土地占有作一些限制或者土地重新分配,或者鼓励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但都没有主张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故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纲领。唯有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依靠广大农民阶级,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宏伟业绩。毛泽东正是在这土地问题上显示出他超越前人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办法,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纲领、土地分配标准和办法,真正实现了数千年以来农民的愿望,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是瓦解封建统治的腐蚀剂,因而必然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逐渐积累起统治经验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由一味采取单纯的抑商政策,到竭力将商品经济纳入封建经济的轨道,利用它为自身的统治服务.汉的官专卖而唐的官商混合专卖以及宋以后的商专卖,则构成这一演变过程的重要侧面.了解这一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违抗又适应的两重性,商人资本对封建经济既腐蚀又维护的  相似文献   

8.
封建政府是地主阶级的权力机关,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以皇帝为首脑的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地主分子散居各地,同一地区的地主分子又有共同的利益,甚至能形成独特的政治集团。这样,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地主集团既因都是地主阶级代表而有共同性,同时也有着争权夺利的矛盾。所以地主阶级有一个解决它内部矛盾的任务,有如何搞好它的统治权力的分配问题。对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其内部就基本统一,处理不善就矛盾重重,以至会用战争手段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冯桂芬是活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舞台上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如同其他各阶级经济思想代表人物一样,都必须对这一历史时期三个根本性经济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些带根本性的经济问题是:外国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主义剥削、奴役的问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中国近代的各种经济思想派别和形形色色经济思想的不同倾向,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金融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根 《人文杂志》2007,(2):131-140
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战国、秦汉到唐代中叶为第一阶段;自唐代中叶经宋、元到明代中叶为第二阶段;自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为第三阶段。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商人阶级分别在这三个阶段起主体作用。而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的研究,是当前农业金融建设、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犯罪未遂制度是近现代世界刑事立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近现代各国刑法学中基本的和重要的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所以,研究犯罪未遂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国家还没有犯罪未遂的理论,封建刑法里也还没有犯罪未遂的一般制度。但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著述表明,封建刑法在一些具体犯罪的处罚上,已经开始对是否完成了犯罪有所区别,已经有了接近于或基本上相当于近现代刑法中关于犯罪未遂如何处罚的规定。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高度发达的封建刑法,便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刑法中的犯罪未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是童书业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童书业以广阔的学术视野,采取中外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封建论,他注重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探讨,创造性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推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史学界于五十年代定下来的以“两个过程”和“三次高潮”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体系的提法,对冲破旧史学中的封建“正统”观点和资产阶级“就事论事”的烦琐哲学,无疑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这一基本体系,应该说基本上是符合历史情况的。问题是在当时“左”倾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侵略者叩关的大炮声,惊醒了东方睡狮的酣梦。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岔路口。中国人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是束手沉沦、坐待亡国灭种、甘心做亡国奴?还是奋起图强、内扫积弊、外御强寇、挺身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这份庄严的历史考卷面前,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代表人物苦心孤诣地寻求答案。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春秋战国几百年动乱即将结束、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即将建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荀子以儒学为基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为统一封建帝国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规划,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明分论是荀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荀子的明分论和它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戊戍时期是新旧文化斗争的重要时期,也是封建文化教育向资本主义文化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其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劝学观,一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劝学观,一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劝学观。本文通过对这场斗争特点的剖析,试图把这一阶段的文化教育演变过程加以历史的、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政制史研究来说,封建专制君权的发展是一个几乎关系着全部重大问题的课题。本文愿在祝总斌先生《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一文之后,来继续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史研究中,有些同志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处于较为“成熟”的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有的甚至认为它已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崩溃”的阶段。这些估计似显偏高,本文试图通过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认识它究竟处于怎样一个历史阶段。一、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绝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但地主阶级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达二千多年之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有的认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有的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有的则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封建经济基础,充其量只能发生某种限度以内的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还必须通过封建经济结构内部的条件才能发生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一是在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下,地主、高利贷、商业资本三位一体都以农民阶级作为残酷剥削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统治了两千年之久,最后随同封建制度的灭亡而彻底破产。历史上进步思想家,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重本抑末思想的批判,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古人和近人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