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2.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3.
为揭开阶级关系与两性关系及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本文将就泰国曼谷两代华人中产阶级在文化认同方面和两性关系方面的变迁及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两性关系与阶级关系是理解民族界限和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泰国华人中产阶级对中国和泰国的文化认同,受到其阶级地位和双重道德标准的影响;中产阶级的尊严是通过两性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曼谷两代华人的男子汉气概和女性气质发生了变化,但是代与代之间的转型未必都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4.
宗教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民族间宗教认同的相似度越高,其民族的同源性就越强.通过比较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传说、典籍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发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洪水神话、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和鸟神崇拜,可见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 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廖杨  蒙丽  周志荣 《民族学刊》2017,8(5):11-20, 97-101
微信朋友圈是近年国内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微信中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明显."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人"是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两种主要状态.基于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媒介,"朋友"在微信场域中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通过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微信朋友圈的即时互动和超地域性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业态和常态.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在某种程度上看是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现代性产物.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当代社会交往媒介和载体,微信朋友圈已开始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生活的端倪.  相似文献   

9.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项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裁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性加强,族群认同也愈来愈与文化认同叠合式模糊.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少聪 《民族研究》2003,(5):93-101
明中叶以降,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这些移民在国外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海外华人族群.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在国外的发展.除了新加坡华人之外,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均处于少数民族的地位,成为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中国两岸三地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on diaspora politics tends to focus on one ‘homeland’ stat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ojourning’ diaspora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nstance of ‘bifurcated homel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since 1949.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China's and Taiwan's diaspora policies towards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throughout the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periods. They were affected by their ideological competition,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indigenis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Illustrating such changes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KMT Yunnanese communities in Northern Thailand, this paper makes two interrelated arguments. First, we should understand rela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active dynamics between international system-level change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normative underpinn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foundations of regime legitimacy have changed. Subsequently, the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aspora and the homeland(s) transformed from one that emphasises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during the Cold War, to one infused with nationalist authenticity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Second, the bifurcated nature of the two homelands also created mutual influences on their diaspora policies during periods of intense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海外民族志研究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界对于中国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历程未能仔细梳理,这制约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古代海外记述传统、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在海外的实地调查及其著作、中国人类学界海外研究的早期案例、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香港学者所作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人类学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以求勾勒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史的总体轮廓,说明每一时期海外民族志发展的特点及研究重点的变化,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其他国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之特殊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肇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挫于上世纪50-60年代,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第一手资料匮缺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与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而后者与现行学术评估体系错位相关.只要克服以上弱点,中国学者有望在新移民、认同和融合、国际华人社会关联性等方面做出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结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卓有成效,表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所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①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希 《世界民族》2006,(5):30-37
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基本的出发点和主要的关注点。在考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时,侨乡是考察和理解华侨、华人“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参照坐标。这不仅因为侨乡是华侨、华人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是海外移民影响祖籍地社会、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还因为侨乡研究是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实证性研究。①虽然海外移民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但侨乡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的产物。一、侨乡的“特殊”意义:正、反两方面的解读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属于移民与移出地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华侨、华人的数量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人移民的数量变化是国际移民学关注的首要问题 ,也是国际关系学和民族学应当关注的问题。华侨、华人的数量变化涉及中国与华侨、华人所在国的各种因素。中日两国的人口变迁、社会变迁以及中日民族关系的变迁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日本华侨、华人的数量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因素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别。一、日本华侨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一 ) 1 893年至 1 980年日本华侨缓慢增加的态势及其主要原因1 893年至 1 94 5年 ,日本华侨从 5343人增至 2 6 373人 ,6 0余年才增加 2 1 0 30人 ,增加的数量很少。影响华侨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中,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文献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两种民族主义仍暗流涌动,且表现形式日趋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两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和逻辑没有获得与时俱进的权威性解读。鉴于反对三股势力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在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两种民族主义隐蔽便捷的延伸性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两种民族主义作出更为清晰的科学阐释与政策界定。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是学者们对其界定尚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不承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存在。本文在确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