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通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通论》序杨焕章广学同志的新著《编辑通论》,是他20多年心血的结晶。书成之后,他要我为它作序。我欣然从命。我很明白,他要我为他的编辑学著作写序,主要不是因为我对编辑学有什么研究,而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要我与他一起分享劳动的愉快。我原是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是步履艰难的。然而,正是在屯蹇困厄中发展的中国小说,具有许多中国所独有的特点。 在西方,小说是文学的正宗,与诗歌戏剧具有同等的身价。而中国,千百年来,小说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尽管后来的章回小说与秦汉时代的小说已有质的不同,但汉儒的判决仍像原始罪一样决定了小说的命运。直到元末明初,作为中国小说主体的章回小说出现了,并且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伟大的著作,小说仍被置于稗官野史之列,文坛上根本没有它们的地位,致使罗贯中、施耐庵至今还是历史云雾中的人物。古代的诗人,哪怕是七八九流的作者,也会写进各种《文苑传》、《才子传》,而罗贯中的大名却只见于《录鬼簿》续编,更有大量的小说家连鬼也不录,那档次相差何其遥远!  相似文献   

3.
典故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修辞手法,使用典故能够润色文章,增加文采。元散曲则以本色直白为特点。元散曲中的典故的运用已经和传统诗词中的典故不同了,它具有了简单直白,铺陈排叙,多正用明典的特点,并烙上了元文人独特的心态印记。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一种歌诗和乐曲。这一从民间来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三种流行久远,而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元曲”(散曲和杂剧),取得了与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某一方面的一个时代常常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话,那么,新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散曲通论》,无疑将开辟散曲研究的新时代,理由有三:一权威性——厚积薄发,千锤百炼著者羊春秋,湘潭大学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现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韵文学刊》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应该说,这几个头衔已足以表明著者的权威性,但笔者所说的权威性,却更有着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体现在作者对于该书的长期的冶炼锻造,厚积薄发。人们常说,“十年磨一书”,但该书却远不止“磨”十年。打从他从事元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开始,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中的鸦意象与其他时代相比,除了具有传统的思归的指向外,还具备了新的内涵:元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怅然追怀以及文人们怀古之情的寄托。这是由于元代特有的压抑的文化环境以及文人窘迫、悲剧性的心态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元代散曲的表现特征和形成原因。认为寓在于谐,将严肃的问题出之以嘻笑怒骂、调侃谐道,是散曲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酒神精神是西方重要理论思想之一,它的本质内涵是狂放、放纵、自由和张扬生命,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西方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拿之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化,发现在元代文人的散曲作品中有同类精神的显现.元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形式,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特殊的意蕴,引入尼采的酒神精神来解读这些作品,给人以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元散曲的影响虽然不如元杂剧,但成就也是突出的。它短小精悍,雅俗兼济,独具风采,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时代风貌。特别是其中一些优秀作品,都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愿望和斗争意志,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绚丽的艺术光彩。本文从诸多角度,侧重对元散曲的思想内容进行多元观照和深入剖示,比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元散曲丰富的文化内蕴和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元散曲中,青山意象多次出现,不仅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还具有很多内在的与主观的含义。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文人的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反映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代代不乏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但那只是少数个人的悲剧,到元代,失意的知识分子不是三二个少数人,而是整整一代人,是社会性的悲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秋思》,曲境多么萧条;枯木荒天,秋风萧瑟,在惨淡夕阳的映照下,一个天涯沦落人骑着一匹羸弱的瘦马,蹒跚在寂寥的古道上。宇宙茫茫,人生漫漫,希望渺渺,归宿何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一种不可言状的绝望心理深蕴其内,大有念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的用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所用的乐曲,采取了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曲调,所用曲辞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口语,因而其用韵突破了传统的诗词用韵的框框,较真实地反映了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汉语共同语——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将这段时期语音的韵从传统的61韵类合为19韵类。那么,散曲用韵的具体情况如何?《中原音韵》所分韵部及韵字的归属与其是否一致?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更具体、全面的了解元代北方音韵部的情况。为  相似文献   

13.
散曲虽然与杂剧同列为元曲的两大范畴之一,但成就显然远逊于杂剧,关于这点,看看目前通行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两家不成比例的份量,就很清楚了。究其原因,在于其思想水平的高下。那么,散曲的思想倾向究竟怎样呢?为什么元代文人在杂剧、散曲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思想水平呢?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明初,宁献王朱权写了一部“太和正音谱”。其中“新定府体一十五家”节,专讲散曲流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并列,作为一代文学出现在诗歌史上,其成就突出,特色鲜明。本文对元散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音乐性和灵活性、通俗性和谐谑性,以及体式、手法、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深刻性等,一一进行了论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亦间出己见,意在较为全面地揭示元散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的引用艺术施轩引用前人现成的诗词佳句、典故、事物名称以及句式格调来表达作家的思想内容,在引用中体现出改造的独创精神,于创新中另出手眼,可使作品简练而富有情趣。这一艺术手法,本历代作家所常用,诗词曲赋皆然,而元散曲家似乎尤精此道。关于散曲之渊源,...  相似文献   

16.
始盛于元的散曲,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新诗体。自元迄清,散曲的创制经久不衰,作品逾万,作家近千,实在是我国古代艺苑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但历来治曲学者寥若晨星,治曲著作则大多在内容上涉及不广,或在时代上包举不全,而加以综合论述的只有任中敏先生《散曲概论》一书。是书成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仅两卷、六万字左右,其开创之功自不可设,但存在着过于简略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元散曲中的隐逸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人文现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都大量存在着,而元代又是一个隐逸思想和风气流行的时代。就元散曲中存在着的隐逸主题作一分析,并试探其形成的原因和特质。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中有相当多的比喻,同唐宋诗词相比较,其比喻还出现了不少新鲜活泼的样式,具有士。下的特点:1、明喻特明;2、隐喻更隐;3、博喻更博;4、比喻的喻体常见而易懂。这些特征与元散曲直率、通俗的特点和讲究娱乐的功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散曲是继词以后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独具一格的一种抒情诗,它和诗词一样,“原是民间物”(鲁迅语),后来在元代文学史上,夺得了盟主的地位,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诗体。在元代九十多年间,涌现了大批作家和作品。《全元散曲》收录了二百一十二人(不包括无名氏)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残曲在外),这比起四万八千多首唐诗、二万多首宋词来说,是为数不多的;但就元代仅有九十多年来说,却也不失一代文宗之誉。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显出了与诗、词的不同特色,至于具体的手法技巧,则对诗、词有所继承,并有创新发展。散曲文词浅俗,不以典丽争胜,注重在手法技巧上翻新出奇。在这方面,可说散曲比诗、词有更多招数。李渔所谓“机趣”、吴梅所谓“超脱”,多通过手法技巧来体现。当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手法技巧属于形式,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才有意义。但手法技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此一作品运用不当,彼一作品却可能用得恰到好处;有些在今天仍可借鉴。因此,对散曲的各种手法技巧部应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