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邓玉珍 《社区》2008,(17):59-59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人说:“学问改变气质。”女人要想有味道,不妨自己多读书。咀嚼文字,汲取营养。在不经意中添加一份内在的美丽。  相似文献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3.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4.
读书     
刘晓利 《社区》2014,(23):4-4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听,是谁在呐喊,就是这一声声的呐喊,让无数甚想目睹颜如玉和黄金屋的人爱上了读书。  相似文献   

5.
陈雪娜 《社区》2011,(29):57-5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书的宝贵就在于无论人们读书时出于怎样的目的,怀揣怎样的心境,都能在书籍中获取所需的能量。回忆我的读书往事,让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书生拼命念书和求取功名,或追求颜如玉和黄金屋,或学道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口气很大,要读破万卷书,但是实际上一辈子读的书并不多。有的人凭着一部《论语》或者《史记》就想指点江山。这些人自认为具有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一心想做官。稍不如意,就大发牢骚,感慨怀才不遇。现代知识分子则不同。他们不是靠一两本书,而是要掌握一整套现代科学知识。不是求个人飞黄腾达,而是肩负使命,发挥现代科学的整体优势,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同时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很多书都描写古人如何聪明,如何满腹经纶,如…  相似文献   

7.
孙福熙 《社区》2011,(2):4-4
中国人太把“读书”看得严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先认读书为苦不可耐,于是用黄金利禄来引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夕 《社区》2012,(17):5-5
大概人人都听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还有最绝的一句:爱书才会赢。  相似文献   

10.
延已 《华人时刊》2010,(8):20-22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这估计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因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不要谈读书的时间到哪里去了,而应该问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  相似文献   

11.
邱红波 《社区》2009,(26):10-10
这年头,和书抢饭碗的还真是多如牛毛。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依我的看法,各款式的现代黄金屋多了去,哪一样不比纸质的书读起来痛快? 首先打动我心扉的是电子书.古代好书之人运书要动用牛车.把牛累死,也不过千来本书.可我只购买了一本电子书,商家就随机送给我4000多本,从古现代文学、国外名著、哲学、自然科学到网上八卦、星运测试,简直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12.
谁解书中味     
林振宇 《社区》2011,(23):14-14
古人读书是非常刻苦的。比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等。对于古人这种苦读的态度,有些今人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读书榜样不宜效仿。还有不少作者在报刊上撰文说.“读书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而古人的这种苦读又何乐之有呢?”  相似文献   

13.
“学而优则仕”一语出自《论语·子张》,为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言,不知从何时起,此语便被译作“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直到前些年,有人才指出其错,并提出应当改译为“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我对古文研究不多,但总觉得这种译法仍值得商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与今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定有差异。古人说话写文章与今人一样,均需合乎常理。《论语》中记载子夏所说的原话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果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那么“仕而优则学”的意思便是“做好了官就可以学习”。这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把“…  相似文献   

14.
唐婉晴 《国际公关》2023,(4):134-136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同时也体现出阅读的重要性。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眼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使我们受益终身。因此,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门寒身素家贫 ,抄书读书成才和精校精抄等方面 ,阐述了体现在古人抄书活动中的可贵的读书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18.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19.
诵读法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书声琅琅,“口舌成疮”.反映了古人读书的认真,刻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然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古人早就懂得多读熟读的意义.也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教学对于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西方哲人的高尚人格情操与精神追求,来影响学生从读书做官转向读书求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通过展示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与各种哲学流派的纵横比较,来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从抽象教条转向具体原理,树立为共产主义而拼搏奋斗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