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商品房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实困境,达到提高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以商品房社区的居民、物业企业和政府为研究的供给主体,以物业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动态博弈框架下各参与方的关系、行为和收益,构建三者之间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动态博弈模型.结论是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既有居民自身原因,又有居民和物业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缺乏监督引导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社区》2015,(10):30-30
一位社区居民来信询问:物业服务公司的归口管理单位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吗?我们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是否应该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答:根据《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物业服务公司的归口管理应该是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环境污染侵害的远不止公众健康。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状况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损害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但不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不同环境污染状况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居民感知的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而居民感知的水污染严重程度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源于居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环境治理责任的不同判定。环境污染状况对不同区域和居住地居民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空气污染损害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地区,而水污染损害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均有表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任,而互联网使用强度的增大降低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也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环境污染治理关系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公正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强化对民众感受的调查研究,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饶沛 《百姓生活》2012,(11):25-25
北京市朝阳区在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模式,在治安防范、绿化保洁、维护维修和停车管理等方面,全面提高小区服务管理水平,让老旧小区的居民也能“人人享有物业服务”。朝阳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准物业”管理的3种模式,并表示居民可通过民主决策机制确定实施哪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社区》2023,(1):40-42
有读者来信咨询: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物业概念及相关服务走入百姓生活。今天,小区物业服务已是居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在日常,因物业、物业服务和物业管理而引发的与居民的矛盾时有发生,能否讲讲与物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便正确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较低的问题,构建地方政府、物业公司和居民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演化的稳定策略及实现条件,并进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监管、规范、分类投放是最符合实际的稳定策略,它受到三方的行为收益、行为成本以及奖惩机制的影响;初始状态的改变不会影响稳定收敛结果,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决策收敛过程会出现震荡现象;调节地方政府奖惩参数,能使物业公司和居民的演化路径向收敛结果转变,并增加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7.
张竞  胡晓 《社区》2010,(22):12-14
自1998年以来,居民住房被全面推向市场,住宅小区的商品化,促使物业服务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进入社区。然而与此同时,物业与业主的纠纷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老百姓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投诉几乎占房地产总投诉的85%,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物业服务好不好,物业收费高不高,小区公共设施管理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积聚矛盾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各类技术委员会是美国地方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美国地方政府的最高决策层是由一般居民组成的市政(或者县)议会。但是,大部分议会的成员都没有管理地方政府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由社区居民义务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不仅为美国地方政府的议会提供了决策方面的技术咨询,而且还起到了平衡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利益的作用。本文对美国地方政府技术委员的介绍意在填补中国对美国地方政府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9.
房产税改革的初衷是抑制炒房,而非与民争利.地方政府房产税政策是否行之有效的标准应从征税收入与居民福利两方进行面考量.抽象出两者量化水平建立政府目标函数,同时量化炒房者的囤房收益建立其目标函数,通过主从微分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的最优动态房产税政策与炒房者的最优动态囤房比例,阐述了地方政府的行动准则,并获得主要结论:(1)地方政府的动态最优房产税税率调节应尽可能做到与炒房者行动同步;(2)税率调节应遵循:间歇不宜过长、幅度不宜过大、趋势不宜改变;(3)即使囤房行为消失,普征房产税也不会被废止,而是维持一个恰好抑制囤房动机的动态临界税率为宜;(4)为了避免房产税被转嫁,房产税应以高税率开征.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政府作为征税主体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征税权力的惟一主体,政府只能行使有限的、代表国家对人民征税的税收行政权力,而没有对人民财产的最终分配权和自由使用权。为维护税收法治和人民主权,应当防止征税权力向政府转移。现代国家征税权力已不具有国家主权的特性,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因而不得凌驾于人民权利之上。  相似文献   

11.
金旭刚 《社区》2012,(7):23-23
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华联社区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庭院改善居民住宅小区。改造完成后,华联社区于2009年10月成立了华联社区准物业管理处,组建后的准物业管理处通过推行准物业规范化管理,使老旧住宅小区物业整修改造后的成果得以继续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2.
税权法治:地方自主的财政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主制度起源并发展于欧陆诸国商业的复兴和商人精神的兴起与传播.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虽不乏地方自主意识的履痕,但至今仍处于变迁的阵痛之中.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则需要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以地方自主的本质特征为理论基础.以税权--征税权、收税权和用税权--的法律控制为切入点,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法治化的税权控制.  相似文献   

13.
絮子 《社区》2013,(1):38-38
小区被盗率高、卫生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有的压根没有物业,有物业的也不完善,有专业的物业公司来管理成了老旧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最大的心愿。据笔者了解,收不齐物业管理费、小区居民更换率高、居民与物业公司分歧大等增加了老旧小区的管理难度。  相似文献   

14.
王馨娜 《社区》2011,(24):32-33
胡家庙街道华清社区位于西安市新城区万年路45号院内,面积1平方公里,长住居民2846户、5910人,辖区内有5家企业,4个大型批发市场,还有2个物业小区和14个居民院落,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型社区。  相似文献   

15.
屈兴华 《社区》2015,(10):39-39
“有车没有地方停,等待了一年,今天终于有自己的车位啦!”居民小张一边缴停车费,一边高兴地向枉区物业人员说。日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南塑社区通过内部自身挖潜新增加了20个车位,缓解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理论界及实务界大都只注重诚信纳税的研究与宣传,对诚信征税问题关注不够的现状,从我国征税诚信严重缺失的现状、税收征管制度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及现代信用政府的构建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诚信征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14,(24):17-17
浙江台州读者孙先生: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小区里有个泳池,对小区居民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最近我们小区的泳池开始对居民收费,而且还对外开放,让大家很是气愤。小区刚入住时,泳池作为配套设施是供居民免费开放的。现在可好,泳池四周都围上了铁栏杆,我开始还以为是为了保护孩子,没想到是物业为了自己经营。物业的这一做法,合理吗?  相似文献   

18.
政府征税权具有鲜明的扩张本质,但其过度的扩张又会从根本上导致政府自身公信力下降,造成严重的政府信用危机.政府征税权的内在约束来自税收的有限性,而税收的有限性根源于政府职能有限性和纳税人纳税能力有限性;政府征税权的外在约束主要依靠国家税收宪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实现政府征税权与私人财产权的协调与平衡发展目标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9.
徐文燕  李俊 《社区》2013,(12):21-21
居民向社区微信平台发送语音信息,不到20分钟,社区工作人员快速联系物业,处理了一堆建筑垃圾,这要是在以前等到物业发现再解决,需要的时间可就长了。 2013年伊始,在浙江省杭州市北干街道中誉新城社区,社区服务用上了新手段——微信。特别是微信语音功能,只需几秒钟,居民就能与社区沟通联系。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府和组织对物业管理监管不力的现状,难以适应物业管理的普及.基层政府和组织参与物业管理.应在街道办打造物业服务中心、在居委会设立物业管理委员会两种新的参与模式,辅之地方政府在法规、政策、财力、人力的支持。这样的参与机制才能保障政府和业主双向有序互动,共筑城市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