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石板诗园     
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中心小学五(4)班“青石板诗园”是由指导老师余佳于2006年9月创办。两年来,班级始终坚持以“追求生活、发展个性、挖掘潜能、提升能力”为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3.
很早以前,千里草原上只有一眼清泉,一块石板盖在其上,泉水长流不溢。周围居住的放牧百姓,饮水后必须把石板盖好,否则将会大祸降临。  相似文献   

4.
雷高林 《社区》2013,(24):47-47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贵州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儒林街取景拍摄。这条用石板铺成的老街,石板表面被磨得光滑无比,街道两旁石阶石础的房屋,石板房顶,都是旧时用手工一锤一錾铺设建造而成,经历着岁月的风雨和历史的打磨,古朴中泛着莹白的光,迷倒了众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5.
刘英豪 《山西老年》2014,(11):23-23
我的插队生活是在三条扁担伴随中度过的。第一条扁担是日常担水送粪用的。长五尺左右,是三条扁担中最短的一条,两端带可调节高低的铁链。每天我要下到沟底担生活用水,除了挑水,还要到村里挨门挨户掏大粪。大粪是当时重要的肥源,掏粪要先揭开两块盖在茅坑上的石板,起初我是用撅头勾住石板把它翻起来,再用像钢盔一样带把的粪勺去掏。有一天,我和两个村民一起掏粪,我正要用自己的方法去揭石板,一位村民说"我来"。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土地     
在奔腾的人生大河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被赐予一块土地。那是一块未开垦的泥土,没有任何世俗的泥土;那足一块未受污染而有待虔诚开发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们在世纪之交的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们从事写作的时候正是她们身体细胞最活跃最旺盛最充满能量的时期 ,她们就象一团怒放的烟花 ,当空闪烁 ,璀璨夺目。她们的写作作为一种象征 ,丰富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多元化格局。本文试从她们成长的环境入手 ,分析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她们的写作姿态以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9.
明代读书石板深浮雕记载了书院授课的情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人乐学上进、尊师重教的社会风貌,启示后人在盛世之年、多梦时代要多读书、勤读书.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人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他们努力挣脱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的欲望化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又感到了身体下坠、灵魂撕裂、纯真丧失的痛苦.实际上是他们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积极自觉地进行社会文化接受、改建和创造等主体性行为的结果.因此,70年代后的"另类写作"尽管令人瞠目结舌,但却有着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创新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类无限维非光滑算子方程的光滑化牛顿法,构造光滑函数逼近非光滑算子.在半光滑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光滑化牛顿法具有全局超线性收敛性.研究表明,此算法可用来求解一类特殊的来源于无限维非线性互补问题的非光滑算子方程.  相似文献   

12.
曹春雷 《社区》2012,(26):29-29
朋友在乡下有块地,确切地说,是他大哥的地,因为他大哥前几年举家赴南方打工.地没人种了。他觉得荒废了可惜,于是就揽过来自己种了。近来,每逢周末,他都会驱车赶回乡下,忙地里的农活。因为惊蛰过后,田地需要翻耕。我没事时,也跟着他去,呼吸一下乡野的新鲜空气,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3.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相似文献   

14.
自画像     
雪小禅 《社区》2012,(11):28-28
看过陈丹青一张自画像,只有二十一二岁,不屑的眼神,小平头,散发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最与众不同的味道——饱满而生动。那是我看过的最年轻的自画像。我常常在他的书中看到这张自画像,由此想到他应该是个眷恋少年的人,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我一直相信,人毕生的修为不过是延续十四五岁少年时的梦想。陈丹青的眼里,始终有一种燃烧的少年梦,在他那张自画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姜长文 《新少年》2011,(10):31-31
“叽叽,叽叽……”一阵连续不断的叫声惊动了正在写作业的我,我打开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一窝燕子竟然在我们的楼里安了家!我高兴地朝这里看了看,整个窝呈半圆形,形似字母“U”,泥土被燕子垒成规整的圆团,泥土里还掺杂着麦秆,与我们盖房子用的水泥搭配钢筋有异曲同工之妙。好一个精巧、玲珑的窝!  相似文献   

16.
开镰     
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着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相似文献   

17.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听泥土说话     
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她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相似文献   

19.
从光滑样条回归的贝叶斯解释出发,将光滑参数λ看作先验分布中的超参数.用分层贝叶斯的方法,假定λ的先验分布为伽玛分布,用后验均值估计回归样余.通过模拟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估计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9,(5):55-55
近日,在郑州陇海东路第一社区院内,一男子用石板琴奏晌了欢乐的“铃儿响叮当”的曲子,可这音乐既不是用手弹的,也不是用口吹奏的,它是用头皮弹奏的。男子留着“茶壶盖”发型,身穿白衣。他将一根20厘米长的塑料鼓楗固定在头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