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生活,室内环境中传统文化的融人不仅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提高的要求。室内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强调实际使用功能,但又往往和精神意识联系在一起,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结。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如何具体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呢?现代审美理念和方法如何融人到室内空间中去?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继承和体现?本文就这方面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和文化在文化传播和广告信息的传递中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文化广告作为文化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文化广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传递生态失衡信息、误读传统文化、宣传人的情感与理性的片面发展。制约和文化广告发展的原因体现在技术发展的表征、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偏差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方面。倡导生态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个体情感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的和谐成为和文化广告健康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每个人都在努力彰显自我,尤其是强调自我的情感与意志。人们对待情感的放纵态度是新时期的一大特点。然而从禁欲到纵欲的转变,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导致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青年的激情犯罪增多,加强现代人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情精神有利于现代人体认情感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现代人提升情感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有利于现代人摆脱情感的羁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精神有利于现代人超越情感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们创造美好现实生活,也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要接续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孔子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给中国人指出艺术人生的道路。孔子以人为本,重视身心和谐。与追求知识、征服外部世界的古希腊文明不同,也与回归内心、寻求信仰的宗教文明不同,孔子教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的自我和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以"特质方法"为基础,证明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在自我概念、认知过程、动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动态建构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把文化的影响看成是内隐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不同,导致了人们在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孔子人道观强调人的价值主体性,突出人在宇宙中位置重要性,在历史上人的关键性,在人生意义上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性.虽然人在天地问是渺小的.但人在天地间地位卓越.探寻人道观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很大作用,我们应以一贯之.立足于儒家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汲取并发扬其精华,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现.  相似文献   

7.
湖湘道教隐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展现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为核心,表达创作者对质朴平和心境的向往之情。在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大自然的清纯明静、“出世”乡村生活的恬淡悠然、人心的美好本真,闪烁着湖湘道教隐逸思想的光芒。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人们更加向往简单舒适的乡村田园生活。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慢综艺,与漂泊在都市霓虹灯下的人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提升了综艺节目的文化质感,传达出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形成的。中美两国文化中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取向、稳中求发展和重义轻利;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讲求竞争与金钱至上等等。认识中美文化中不同价值观,旨在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文化人格最能体现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人自身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生态文化三阶段文化观念并存的状况,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转型。与此相应,人自身的建设也包含着现代主体性人格的建设和生态文化人格的建设两方面课题。文章还具体论述了现代主体性人格与生态人格塑造的具体方式,认为文化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主体自身修养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薇拉.凯瑟在《死神来迎接大主教》中通过对印第安人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宗教传统、生活方式的描述,再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印第安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尊重大地的深层道德,为今天工业化社会缓和文明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借鉴,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风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风俗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利于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能启迪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价值,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人们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日益淡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科学辨识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着人与大自然、人与森林平衡发展的和谐理念,林业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林业文化。林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和谐,林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必须确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人又必须与自然和平 共处,达到人—自然—社会系统更加和谐、完整、均衡;倡导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全民中确立适 应中国林业发展的和谐林业观、经营伦理观、森林文化观和绿色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九莲山帐书文化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帐书上的符箓发展至今有复文、云篆、灵符、符图4种类型。帐书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现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感情的积淀,"旧传统新发展"是其渊源特征,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凸显出其道教文化的本质属性,由古代巫师道士专属发展至今已为普通民众所掌握,且题材宽泛,形式多样。九莲山人生活在一个有倾诉、有寄托的空间里,帐书不仅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还有助于建构一个结构合理、自我调适能力强的生活共同体,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先进民族的现代化,都必然和它的传统文化相承传、结合。文章对壮英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差异,有助于弘扬壮族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对促进壮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这已成了人们的共识。这种文化传统,越来越严重地窒息了人的创造活力,成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沉重包袱,这也为人们所公认。本文试图从“型”、“范”、“则”等词的词义发展入手,对儒家“型范”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实际发挥的作用等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藏族文化传统与藏区现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怎样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讨和论证,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然而,人们对文化传统问题的认识依然十分模糊,或者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知道,建设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使全体民众都成为现代人,即成为具有现代思维、现代观念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叙事中,人物、情节、时间是三位一体的。早期的历史叙事呈现的是历史规律在时间过程中的客观流变,这与中国古典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以后的通俗叙事中,人物、情节在时间的展开中渗透了浓厚的道德与文化意识,其中不自觉的流露了人们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怀疑意识;明清以后的长篇叙事却凸现了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恰反映了人意识与时代的藕合。整个中国传统叙事中隐含的时间意识,反映出的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一种世界观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