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从失独家庭其成员户籍所在地和失独家庭内部是否存在隔代抚养的问题两个角度分别对失独家庭进行了分类,失独家庭内部存在着经济援助少、家庭成员生活无依靠、心理负担大等的养老困境。我国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改革,其他社会组织思想宣传与建立"一对一"互助队、失独群体团结共行等方案来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3.
“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失独家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四十余年间,因社会、自然和个人等原因造成了数量众多的失独家庭,他们仍将面临失独带来的多重困境.由于家庭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面临的困境也各有特殊性.通过梳理失独家庭的类型及其需求,发现当前其社会保障政策本质是社会救助,虽能缓解部分家庭的生存困境,但社会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基金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满足各类家庭的特殊需求,逐步做到分类施策和精准化扶助,对满足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失独家庭作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面临着许多困境,如经济压力和负担、精神和心理创伤、夫妻关系危机、社会融入问题、养老和医疗困难等。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建议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该体系中政府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养老和医疗支持,社区提供场地支持和社区关怀,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服务,个人提供灵活长效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一则报道显示,我国已有百万“失独”家庭。在中国式养老仍然面临太多问题的背景下,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更是巨大。谁来拯救“失独”家庭,已经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阿峻 《新天地》2012,(10):30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针对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通过比较目前几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是最适合失独家庭实际的养老模式。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和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存在着对象针对性不强、保障标准层次偏低、保障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应从构建专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服务事业制度和社会互助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形成一套体系完备、保障水平高、管理先进的专门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实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导致失独家庭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府针对失独问题进行了扶助政策探索。通过对广东省21个市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政策进行梳理与比较,发现其存在着扶助保障水平低、空间差异显著、扶助覆盖范围窄、扶助责任主体和扶助内容单一等诸多弊病。因而,广东省各级政府亟需采取提高扶助保障水平、缩小空间差距、扩宽扶助范围、促进扶助责任主体多元化和扶助内容多样性等措施来保障各市失独家庭权利与利益,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备受社会关注。舟山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好的城市,独子家庭比例较高。家庭规模缩小,传统家庭赡养功能被削弱,加之社会养老准备不足,"空巢"现象突出、养老产业滞后、医疗护理服务缺失等,造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弘扬传统敬老美德,保障老人正当权益;改变传统养老的陋习,创新养老模式;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全面推进"银发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开发并利用老人发挥余热。  相似文献   

12.
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1 789户首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数据,描述独生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自理情境养老方式的选择.从调查结果看,选择6种居家养老方式的累计高达71.17%,选择3种社会养老方式的累计为25.95%,社区托老仅占2.56%,其他方式占0.33%.进而分析不同养老方式所需条件,提出未来养老方式构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的统计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失独妇女的状况、失独家庭的总量及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对失独家庭形成的因素和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64岁失独妇女约为67万人,其中城镇失独妇女比例为58.09%,乡村为41.91%;失独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难、无人养老、心理脆弱等难题,尤其是乡村失独家庭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再生育服务和收养政策,做好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三是加强养老保障工作,提高扶助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首批执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已经步入老年,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夫妇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子女,那么这些人的老年生活应该如何保障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失独家庭的互助模式、社区帮扶、社会公益组织等方面分析失独家庭的保障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本文认为,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备方面赡养老人;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关键在于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6.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并陷入严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匮乏等方面。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是 “结构性”因素;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则构成了“关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以及“顾彼失此”为“主体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因其特有的功能无法被替代,仍为现阶段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低生育水平、快速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独生子女化的现实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的共同关注.在抽离配偶支持的情况下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儿女对养老的压力感受来分析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体力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应从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范、鼓励和扶持老年人自养等方面去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1):98-102
养老保障服务供需失衡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逐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化解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养老服务资源匮乏、养老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导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整合服务资源以及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岁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他们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受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帮扶。据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