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程民生从公元934年后唐灭亡起,洛阳结束了作为京师的历史。但是,洛阳的地位并没有一落千丈,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淡化政治,走向新的发展道路。宋朝建立后,定都于东京开封,以洛阳为陪都─-西京河南府。下辖河南、永安、偃师、巩、登封、密...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铁道学院建校58年来,先后经历了军队高校、铁路高校、地方高校三个发展时期。1950年9月1日始建于北京,同年11月移驻洛阳,1951年12月迁址石家庄,前身为铁道兵干部学校。1961年开始招生本科。1962年7月,更名为铁道兵学院。  相似文献   

3.
丝路起点具有历史阶段性。本文拟以东汉洛阳为例 ,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西汉时丝路起点在长安。东汉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具备了成为丝路起点的条件。而以洛阳为起点的中西间经济 ,文化交流在事实上奠定了东汉洛阳丝路起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锴 《社区》2011,(25):51-51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洛阳县令是京畿地区的地方行政官员。洛阳令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严惩罪犯和参与中央政府的重大礼仪活动。朝廷对洛阳令赏罚严明。因特殊的政治地位,洛阳令享受较优厚的待遇。中央政府对洛阳令的重视,是欲倚重于洛阳令,使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得以更顺利地维继。  相似文献   

7.
周瑞莲教授     
山草 《鲁东大学学报》2009,25(3):F0002-F0002
周瑞莲,女,汉族,1958年出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现为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6年9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学院任教;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学院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兼具京师与藩镇二重底色,是洛阳区别于其他藩镇的最大特征,这对唐末五代洛阳城兴建、节度使张全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联姻等影响深远。就洛阳城兴建而言,都洛期间建设重点是宫城,其他时期以南市附近为重点;主导者也从张全义转变为朝廷。随着张全义发迹,其家族成员普遍出仕,婚姻对象也经历了从平民之家到高官显贵和士人的转变。张全义通过联姻、辟署、推荐等方式,强化与河南府僚佐的私人关系,形成以张全义为核心,包括家族、亲属、僚佐、门吏、交游等在内的关系网。同时,洛阳都城的地利优势,使张全义在吸纳衣冠清流方面,有其他藩镇无可比拟的优势。总之,京藩二重底色给张全义的洛阳经营带来多方面影响,使其成为唐末五代历史的独特存在。京藩交错也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古代都城史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9.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是一个很有研究性的问题,亦历世史学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集中就其由平城南迁洛阳之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两方面,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10.
血战陈家庄     
1945年旧历六月下旬的一天,我师(八路军山东第一师)奉命攻打山东黄海边日伪顽。当时我在三团二营通讯班。战区在我山东五连县东北部和诸城县的东南部东西宽10里,南北长30里的地区内,其中有日伪军据点14座,驻有日伪军9千余人。我团刘团长在战前动员大会上讲话说:"我们来到此地的任务就是要攻开这14座据点,全部消灭日伪军。"  相似文献   

11.
妈妈     
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送女儿上学。这位妈妈许多学生认识,是个要饭的。妈妈跪地哭求,但学校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沾憨带哑,连自己的姓名和老家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  相似文献   

12.
以郭氏六代传承人的生平事迹为线索,考察洛阳平乐正骨的传承和传播,梳理平乐正骨的主要传说,依据史实、医道和众人的口承,可以确定洛阳平乐正骨实起于明末清初的祝尧民。只是到了清朝中叶的郭祥泰时才形成了品牌“平乐正骨”。今天的洛阳平乐正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骨伤科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国东北全境,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孙永勤领导热河省兴隆县(今属河北)黄花川农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长城內外,同日伪军作战二百佘次,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沉重  相似文献   

1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墓向坐北朝南,地面有高大封土,都是单室墓,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分别继承了东汉和魏晋丧葬文化理念。墓葬是否随葬陶俑群、形制固定为带盖方形的墓志尺寸大小具有身份等级差异,说明北魏把汉晋的部分葬俗进一步发展为礼仪制度。而帝陵墓室涂黑、部分陶俑左衽则是保留的北方游牧文化传统。随葬品中所见拜占庭金币、下颌托等,是西域商贸往来的见证。出土的胡人侍从俑和佛教用品,表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上各种因素和谐共存于同一墓葬,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一体格局。墓葬中“太和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孝文帝对于洛阳陵墓区的规划、汉与鲜卑势力的持续消长和北魏统治下复杂的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孝文帝积极主动承继汉晋文化,目的是将拓跋鲜卑纳入华夏统绪中。对洛阳北魏墓葬实物材料的解读,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5.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6.
孟亮 《社区》2006,(23)
是谁托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是谁的正义渲染了一座城市的善良?是谁曾经让你震撼心扉,让你一直铭刻在心?又是谁让你每每想起都会无限感慨湿了眼眶?今年9月30日起,河南洛阳信息港BBS时政版块“洛阳城事”的4位版主——superbaby(以下简称萨贝)、洛浦布衣(以下简称布衣)、丽京上空的云(以下简称丽京)和RY9666(以下简称阿外)发起了民间评选——“感动洛阳——寻找平民英雄”。与10月中旬启动的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和《洛阳日报》、洛阳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6——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不同,他们的评选均在网络上进行。这使得其民间“海选”…  相似文献   

17.
小非 《百姓生活》2013,(8):37-38
1944年12月,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山村,13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与日伪军激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8年,时年45岁的村民裴麦闹担负起为烈士义务守墓的任务。此后,他无怨无悔地坚持守墓。如今44年过去了,已经89岁高龄的裴麦闹老人仍在履行着当年的诺言。他还立下遗嘱,要儿子在他百年后,接班守护好无名烈士墓……  相似文献   

18.
简论苏中抗战时期对日伪军的斗争策略吉光,周宏文苏中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主要敌后战场之一。苏中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固派和新四军对这一地带争夺相当激烈,这就形成了苏中坚持抗日的一个突出特点,即...  相似文献   

19.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象之所以在洛阳出现,主要是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洛阳旅游文化主格调应以历史文化为核心 ,可用四条主线为其内涵和支撑。应以此为基调塑造洛阳旅游形象、完善旅游景点体系和开发旅游纪念品 ,高起点发展洛阳旅游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