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蜀汉政权在三国中首先灭亡,流行的看法是把责任归咎于后主刘禅,“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并非昏主,蜀汉之所以灭亡,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蜀汉在资源、人才和地缘政治等综合国力上天然的劣势。扶不起的不是阿斗,而是蜀汉。  相似文献   

2.
建兴五年,诸葛亮伐魏前上《出师表》,详细规定了刘后主与辅佐大臣各自的职责所在和应遵守的政治伦理秩序,设计了蜀汉统治政权的权力架构及运行方式。次年又上《后出师表》,对一年来军国大事的实际状况作了全面的说明和解释,提出了辅佐大臣应坚持的道德操守,确立了蜀汉统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两份《出师表》是蜀汉建国后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5,(5):17-19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围绕为诸葛亮立庙一事,蜀汉朝廷进行了朝议,但由于后主刘禅的"不听""不从",使此事一波三折。由此可见,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父事丞相""忠心耿耿",而是充满着猜忌和怨恨。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主要是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政见和志向不同、二人的权力之争,以及诸葛亮对后主的要求甚严等。  相似文献   

4.
浅议刘禅     
刘禅,小名阿斗,是继刘备之后的蜀国皇帝,史称蜀后主。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四川奉节),临死之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同年,刘禅继承父位,十七岁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做了四十年的皇帝。263年,刘禅降魏,举家迁徙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在洛阳病逝。  相似文献   

5.
公元228年蜀汉诸葛亮军向祁山,魏国天水太守马遵怀疑“维等有异心”,于是姜维被迫归汉。诸葛亮即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随军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殁,后主遵亮嘱托,“擢维为辅汉将军”。及至公元253年蒋琬、赞祎相继谢世,姜维进位大将军,执掌前方军权,开始大规模伐魏。至263年,司马昭率师大举伐蜀,谯周惑动后主,“面缚含壁,而归魏国”。姜维在国亡主辱之际,诈降曹军,策反钟  相似文献   

6.
郤正在蜀汉后主身边当了三十年秘书,守中正,慕圣道;潜心文学,务职本分;既无攀附之为,也无阿谀之谄。其德范遐迩,尊古中直。许多人认为他有很高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应当另谋高就,展示才华以博取名声,留芳世间。而他却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与自己的心意相违拗,于是写了《释讥》一文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文章汪洋恣肆,开合自如,表意明晰,说理透彻;既符合汉赋特征,又韵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音节和谐,实为汉末散体大赋之精品。文章还具有骈文化的趋向,带有散文向骈文过渡的时代特征。邓艾伐蜀,蜀汉举国降魏,后主刘禅被北迁,郤正舍妻子只身相随,使刘禅在魏不受屈辱,他持正守义的行止,诠释了末世忠臣之操守,被史书肯定,被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生前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领益州牧,"白帝城托孤"之后,又全权辅佐后主刘禅,被后主尊为"相父",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域之大权,权重威高,堪称一人之下之至尊,然而他的临终遗命和安葬在定军山下的墓葬就与他的身份和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后世品评感叹的话题.诸葛亮不愧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从他生前的勤政廉政到他死后的遗命薄葬,无不体现他崇高人品,他虽死犹生,让活着的人们去品评、领悟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于蜀汉政权,史学界似乎形成一种公论,即值得称道的只是诸葛亮治蜀。至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则往往轻描淡写,并给予了不太公正的评价。 这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汉仅存十三年(从刘备称帝算起),此后的蜀汉却达三十年之久。试想;如果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继承者皆是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政权要维持三十  相似文献   

9.
自刘备221年建立“汉”国至263年覆亡,蜀汉共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国志》载。蜀汉“国不置史(史官),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诸葛亮虽达于刑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也就是说,蜀汉作为一个国家,其有关制度很不完备。不过,诸葛亮等人对教育和文化却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蜀汉的教育和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10.
蜀汉钱币探微--以武侯祠馆藏蜀汉钱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武侯祠馆藏蜀汉钱币为例,结合近年来蜀汉钱币的考古发现和有关的文献记载,认识武侯祠馆藏蜀汉钱币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蜀汉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蜀与魏、吴二国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诸葛亮的策略思想及历史启示梁中实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①。此事立即在蜀汉朝廷内部引起激烈争论,不少人认为孙权称帝“名体弗顺”,是对蜀汉正统地位的严重挑战,主张在“显明正义”的前提下“绝其盟好”。当时,诸...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为了把蜀汉地区建设成巩固的战略根据地,给统一全国的战争打好物质基础,他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坚决实行法家路线,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了蜀汉的生产。诸葛亮在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二年)入蜀时,面临的是一片生产停滞、国贫民疫的局面。这以前统治蜀汉地区的郤俭和刘焉、刘璋父子,都是推行儒家路线的豪族割据势力的代表。他们“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贪残放滥,取受狼籍”,使百姓备受剥削摧残,整个蜀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政权存续时期可称为"后刘备时代"。以刘备精神内化作为政治动力、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旗帜,体现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基本特征。刘备去世后给蜀汉政权留下了沉重的政治遗产。鉴于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于规划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权的蜀汉政权开辟道路的最高战略纲领——《隆中对》的理性考量不足,成为蜀汉政权衰势命运走向的直接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 650、口689 700。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 ,具体而言 ,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 ,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蜀汉时期秀才孝廉的具体实例的考证,认为蜀汉时期秀才孝廉察举制度一直在实行,并表现出与曹魏和孙吴的异同.文章还对蜀汉"特重察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超 《东方论坛》2014,(1):12-15
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国祚最短,故在制度创新方面,建树不多。关于蜀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陈寿《三国志》记载粗略,其他文献亦语焉未祥,这对于还原蜀汉政权的制度建设,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以下就蜀汉政权制度建设中的选举制度及其特点进行讨论,指出蜀汉政权并未实行如曹魏、孙吴所使用的较成熟的九品官人法之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蜀汉与魏晋对立时期,蜀人北迁是小规模的,大多是将士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叛逃北方。蜀汉灭亡后,魏晋政府将蜀汉的统治者和部分官员强迁北方进行控制。十六国北魏时期北迁蜀人后裔与北魏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归附、融合和反抗三种形式,而蜀人后裔反抗北魏政府成为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蜀汉屯田考     
魏、蜀、吴三国均行屯田,因蜀汉特殊的地理与军事形势,故其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衰败最快,直接目的是打破运粮瓶颈。蜀汉屯田以军屯为绝对主流,在汉中及其他地方似存在民屯踪迹。屯田前期由诸葛亮主管,后期则主要由姜维负责,但由于内忧外患,屯田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蜀汉也终至覆亡。本文对蜀汉屯田这一史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其结论可丰富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襄樊之战是三国前期蜀汉、曹魏之间发生的一场统一战争。战争前期,蜀汉进兵襄樊首战告捷;中后期曹魏与孙吴联兵发动反攻,扭转战局,迫使蜀汉退兵南返。襄樊守卫战的胜利,曹魏稳定了南方中部防线,东吴则全据荆州统一江南,蜀汉事业遭到巨大挫折。从此,魏、蜀、吴三国统治区域正式确定。它对于发展南、北经济,积蓄统一的物资基础,对于三国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具有一定的感义。一、襄樊之战主要背景蜀汉势力的迅速发展。赤壁大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刘备乘机夺取了荆州长沙、武陵、桂阳和零陵四郡。不久,又“借荆州”掌握了南郡,有了立足之地,公元211年刘备起兵入川,消灭刘璋势力占据益州。公元219年刘备又打败曹军.兵定汉中,是年七月进位汉中王,上表于汉献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