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周恩来结婚出过力陈赓与周恩来是在黄埔军校相识的。周恩来是军校政治部主任,陈赓毕业后留校任黄埔军校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后为第三期本科副队长,在党内,他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精明能干,又生性开朗幽默的陈赓深得周恩来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长时期,他既是领袖又是“战士”。他的光辉实践和毛泽东一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他的优秀品质是多方面的,堪称全党的楷模。本文着重论述周恩来在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实践活动。黄埔军校杰出的政治部主任1924年秋,年仅26岁的周恩来,奉中国共产党中央之命——从法国留学回到广州,先在两广区委做领导工作;不久,应孙中山和廖仲恺先生的要求,出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他为了加强军校的政治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整顿党的组织。在他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努力下,很快成  相似文献   

3.
《源流》2012,(19):32
海陆丰这块红色的土地,先后有周恩来、叶挺、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周恩来与海陆丰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三次来到这里,指导海陆丰的革命斗争。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组织建国军东征陈炯明,黄埔军校学生编入东征军的行列,2月26日陈炯明率部队退出海丰,2月28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领军校学生到达海城。在这个时候,在海丰县城东的桥东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海丰支部,周恩来参与了党支部建立,在他的指导下,党支部建立县革命政府,维护革命秩序,实施革命法令。9月,广州国民政府再次举行东征,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  相似文献   

4.
简陋军校走出的战将如云去年十月,笔者到广东探亲,顺便去了一直想去参观的黄埔军校。同行的亲友也是点名要到黄埔军校,理由是:没到黄埔军校,等于没来广州。我们在地铁里转来转去,然后搭乘小车子到鱼珠码头,再坐轮渡才到黄埔军校。路程的确比较曲折。后来看资料说,当时之所以选址在这么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是为了避开军阀的干扰。我原以为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就不远了,实际上还有这么远。在交通  相似文献   

5.
从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蒋介石、周恩来与黄埔军校,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教学与管理、教官与学生,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等方面,对近20年黄埔军校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与黄埔建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为培养进行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才,在共产党人和苏俄的帮助下决定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当时,资历尚浅的蒋介石因缘际会获得了军校校长这个对他的未来大有可为的职务,黄埔军校成了他的“发迹”之地。在黄埔时期,由于环境的制约、潮流的推动以及自身实力不济,蒋介石便以“左派军人”的姿态出现,提出了一套治军思想,参与了军校及军队的建设活动。但史学界对此论及尚少,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试图对蒋介石的黄埔建军思想及活动作一个粗浅的阐述和剖析,以求教于史学  相似文献   

7.
“倒蒋必以蒋确有不可挽回的不断的反革命行动为前提,而事实上从建立黄埔军校一直到三月二十日,都找不出蒋有一件反革命的行动,如此而欲倒蒋,……这是何等反革命!”这是陈独秀1926年6月4日写的《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长期以来,这段话被史学界作为陈独秀在“中山舰”牢件后向蒋介石“妥协退让”,为其“开脱罪责”和反对毛泽东等人主张反蒋的重要罪证,而加以引用。我认为,这样做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把这段话作为陈独秀反对毛泽东等人主张反蒋的重要罪证,是混淆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倒蒋”含义。陈独秀的这封信是针对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后的一篇训话而写的。蒋在其训话中诬陷共产党“阴谋倒蒋”,说“当三月二十曰事情未出以前,就有一派人想诬陷我,……就有一  相似文献   

8.
许继慎     
许继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 (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许继慎同志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土门店一个中农家庭。1919年在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务委员,任联络部长。1924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期间,经蒋先云同志介绍,接近了当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同志,对恩来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风,严于律己的精神十分钦佩。在周恩来同志的教育培植下,他于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黄埔军校共  相似文献   

9.
《老友》2003,(7)
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共产党人去军校工作,制定了规章制度,开设了政治教育课。前几期开办的黄埔军校,确实如革命熔炉,办得朝气蓬勃,培养  相似文献   

10.
《源流》2012,(10):32-32
海陆丰这块红色的土地,先后有周恩来、叶挺、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周恩来与海陆丰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三次来到这里,指导海陆丰的革命斗争。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组织建国军东征陈炯明,黄埔军校学生编入东征军的行列,2月26日陈炯明率部队退出海丰,2月28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  相似文献   

11.
唐生智 《金陵瞭望》2005,(14):14-15
“一天下午,蒋介石找我去,对我说:‘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我说:‘你怎能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问:‘你看把握怎么样?’我说:‘我只能做到8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总理不但雄才大略,功追日月,而且在外交上机敏过人,时刻捍卫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派克”笔一次,周恩来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签署一个文件时,一名眼尖的B国记者发现周恩来用的钢笔是“派克”笔,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乘机问道:“总理阁下,听说贵国‘英雄’笔等早已赶上了‘派克’,您为什么还偏爱‘派克’呢?”周恩来环顾一下四周,淡淡一笑道:“这支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战斗英雄送给我的纪念品。今天,我要用它来签署一个和平的文件,我想是不无意义吧。”“哈哈……”全场顿时活跃起来,B国记者双…  相似文献   

13.
买梨     
赵熙 《中国农村》2007,(6):62-62
我这么一说,摊主竟然毫无惧色:“是不太够称,要够称就得两块钱一斤……”  相似文献   

14.
清敏 《人力资本》2008,(5):36-36
小许,上海交大化学仪器销售方向的一名博士,前些日子在交大的BBS上大倒“苦水”: “年前我发现有一家业内知名的外资公司在招聘,给出的薪金不错,就投了简历,在和HR初次见面后,就叫我直接进入最终的三面。公司对我各方面都很满意,我想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没问题了,回绝了其他发来offer的公司,安心等着他家的录用通知”。 但小许万万没想到,这家业内知名的外资公司打来电话对他说“不”,讶异之下,小许问原因:对方回答:“你外形太帅、人太优秀了”…… “按理说能力太差才找不到工作,可是谁会因为太帅太优秀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呀?怎么我就遇了这样的怪事。真是郁闷……”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社区》2012,(29):23-23
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蒋和研究院都要拨钱给胡修宅子,胡对代院长李济说:“我盼望最切的有两点:一、我要的是一个学人的私人住房,不是中研院院长的住宅;二、我仍坚持此房子由我出钱建筑。”为此,他先寄上2500美元,并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  相似文献   

16.
郝增 《百姓生活》2011,(1):58-58
1949年9月的一天,“代总统”李宗仁特地打电话给宣布下野后已移居到广州的蒋介石,约他单独就目前的局势谈话。李、蒋二人在二楼的会客厅落座后,李宗仁对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地位来对你谈话!”李宗仁的用意十分明显,蒋介石独裁专制数十年,已养成了一套“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只有他颐指气使地拍案训斥别人,断无人敢对他疾言厉色训斥。  相似文献   

17.
我曾问过许多人“实习生活怎样”,得到的回答大部分是两个字——埋怨。有的说实习累,有的说实习工资少,有的说领导和同事不太友好……因此,对即将开始的实习生活,我是既忧愁又憧憬。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社区》2010,(19):54-54
爽快 为了躲避夏天的烈日,我不止一次和老公说过想买辆汽车。 晚上,我又试探性地对老公说:“每天骑车上班,我都被晒成煤球了。坐公交车又太挤,我还是想买……”  相似文献   

19.
张毅 《今日南国》2014,(5):29-29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