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瑜 《市民》2006,(6):105-107
写实主义,从爱情开始 我写了篇网恋小说《那么,爱呢》,但是有读者指出,这根本不是网恋小说,而是反网恋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反爱情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甚至愿意把它更深推一层,说它是个反理想小说。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3.
懒得离婚     
最近,我看一篇小说,是谌容写的,叫《懒得离婚》。 文中讲述一位记者去采访一对模范夫妻,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她察觉出在这美满的深处似乎还有些什么,但又说不出。 后来,小说的男主角刘述怀居然说出了:“其实哪家不是凑合着过?千万个家庭都像瞎子过河——自个儿摸着慢慢过呗!” 这句话看似平淡,却让人听得异常感伤。因为,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究婚姻品质的今天,虽然,不婚、离婚的两性数字正逐日增加,然而,婚姻品质不佳却懒得离婚的也大有人在。不管他(她)的心态如何?在多元化社会里的多元化选择,正足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值得我们省思。  相似文献   

4.
明天是母亲节。一周之前我就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在母亲节来临前把母亲请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孩子们很兴奋。这一周里,我布置课下每人找几篇歌颂、赞美母亲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最好是自己创造一首小诗送给妈妈。  相似文献   

5.
柳青早期短篇小说数量不多,只出过一本集子,名叫《地雷》,共收了八篇作品。柳青在《地雷》“后记” 中写道:“八年抗战中,我前期曾到过前方部队的营连里工作过,‘百团大战’(一九四○)时回到后方,‘文艺座谈会’(一九四二)以后,又跑到乡政权里去了,其间认真的坐在屋子里工作的时间才一年多。上面的八篇小说,除了首尾两篇之外,都是这时写的。我写的不多,写好的更少,自己愿意集起来的便只有这点东西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远不止于这八篇,但他只愿集起“这点东西”,足见柳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郝兰后,我才明白自己是个多么紧张的人。我托她去帮我家亲戚的小孩联系一个设计单位的工作,我在电话里飞快地说好见面地点,然后飞奔而去。郝兰穿着平底鞋,踩着脚踏车缓缓而来,长丝巾飘在风中像春天里的一道景致。我有些愣住了:她倒真是悠闲。郝兰说:我们步行吧。这一路风景不错,走走吧,平常不是太有机会到这边来。我因为事没办成,心里着急,本想说,先办完事再说吧,但没好意思扫她的兴。  相似文献   

7.
谁是第十个——论《十个印地安人》的数字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个印第安人》标题中的“第十个”并不是该小说里的印第安女孩普罗迪。从小说之间的互文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看,“第十个”应该是另一篇小说《印地安人搬走了》中的无名印第安男子。  相似文献   

8.
永远在变     
《阅读与作文》2010,(7):9-10
如果今天我有些沉默,请原谅,因为马克要走了,我有些难过。或许你不知道马克是谁,但你一定也很幸运,认识像马克这样的人。几年来,他一直是公司里的核心人物,不但性情温文尔雅,就连职业技能也堪称典范。他工作出色,但这绝不是为谋求个人荣誉。他只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想把工作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高中学生要读懂这篇小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几年来,我经常考虑:如何指导同学读懂这篇小说?我还考虑: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读懂它?因为以已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诚然,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很丰富、很精辟、很深刻,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完全等于作品研究,语文课也不是学术报告会,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需要一番消化和改造的功夫,更何况有些说法也有不够准确、不够精当、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我们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夜,零下15℃,滴水成冰的日子。一大群人穿着厚厚的衣服,为了同一个目的聚焦在这里。漫长队伍里的哈气缓缓蒸腾,宛若刚刚出锅的馒头。若不是森严的铁艺大门旁高高竖起的牌子提醒你,你一定会觉得像小说里描写的施粥场。不是某品牌数码产品首发,也不是高息国债发行,而是某小不种子前班报名的场面。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再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绝境中奋起抗争,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历经艰难的心路历程,完成了自我实现,走出了迷茫与困惑。从文学体裁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的共性特征在小说文本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上)     
在我悠长的写作岁月里,这是一件怪事。我记得当年我大概三十岁左右,已经出版了好些小说。依我自己的准则,亦堪称薄有文名,只是不晓得别人怎么样想。有些人就是不看小说,无论是《红楼梦》或是《战争与和平》他都不看。往往在本市而又  相似文献   

13.
《丧钟为谁而鸣》发表于1940年,海明威在作品里归纳了以前在诸多短篇小说中出现的自杀主题。这无疑是海明威解决他对于父亲自杀这一问题的最明显的尝试。通过与海明威其他几篇小说的对比和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解构,详尽分析了主人翁乔丹的一系列思想变化,并对自杀行为从羞耻,理解到接受的颠覆过程进行了剖析。阐明了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终结了因父亲自杀而鄙夷父亲的矛盾情怀,并对自杀的可能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是的,我的创作活动如今已经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里,有欢乐有痛苦,更多的是持续性的苦闷,苦闷的尽头便是欣喜。就这样,我写下了两部长篇、三部中篇、近三十篇短篇和数十篇散文。论数目,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我懂得:单凭作品的多寡,是不能说明作家的才华的,更不能说明在作家之林里立了什么地位。爱伦堡说:“在艺术里,统计是起不了它在工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一部好小说比几百部坏小说要好。小说不会象煤那样烧完,也不会象鞋子那样穿破。”老舍说:“艺术作品贵精而不贵多。”我在草原上,撒下了一颗又一颗种子,长出来的却是一棵又一棵的灌木。可我多么想种出乔木呀,哪怕是一棵呢。乔木是大森林的家族,而灌木永远是灌木,它只能是大森林的陪衬、不可能成为大森林的一员。在作家之林里占一席之地,只能是乔木、高大的乔木。培植乔木,需付出不遗余力的艰辛外,可能更需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来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抒情诗般的格调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周作人曾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很难懂”,是“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他解释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其实,《伤逝》并不难懂,也不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解的一篇。只是周作人作为“兄弟恩情断绝”的一方,站在他的角度来解释鲁迅作品而别有会心,或别具用心。这种解释是不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的。与周作人仅从一己的经历、体会或企图出发狭隘…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伴侣》2011,(10):49-49
卫斯理写过一个恐怖小说,叫《头发》。当然,我写的跟这个没关系,不恐怖,我写的,就是我头发的那点事。在我小时候,经常有一个诡异的画面。小小的我,洗完头发,丰干不干之际,坐在一个小凳子上,我娘坐在高处,给我把头发梳成一个马尾,然后,拿很细很长的带子,一圈一圈绕起来。在最下面打个结。怎么说呢,效果很像现在古装武打片里侠女的造型,还得是粗制滥造那种。  相似文献   

17.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18.
周大新 《社区》2010,(11):6-7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山东肥城的一个野战炮兵团里当兵。没过多久.我被连里提拔当了连部的文书。当了文书就可以进连部的那个大仓库,在仓库里,我意外地发现了儿本盖有“内部书。供参考”红印章的书.其中有一本是苏联的小说《你到底要什么》,爱看小说的我当即眼睛放光如获至宝,拿起书就翻了起来。翻开才知道,书里还夹着一个纸条,上边写着,本书是供干部们了解修正主义在苏联作恶的情况而印的.要求干部们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要看出问题来。我见字条急忙把书又放下了,文书只是个班长.不是干部.看这书有点越级犯纪律。  相似文献   

19.
陈乐燕的长篇小说《小城故事多》好读、耐读并且有新意。粗略看来,这本书有些像20世纪初叶的“谴责小说”,细读却又发现它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因为在这部小说里,社会并非是一团漆黑,邪恶与正义、黑暗与光明,无时无处不激烈碰撞,并且最终是邪不压正。  相似文献   

20.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 ,他通过戏仿格林童话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颠覆。整个小说是一篇拼贴与杂凑 ,并采用了像电影镜头拼接的手法 ,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自我讨论和自我指涉 ,构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消解 ,同时作品还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 ;而这一切和小说中对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 ,完成了它的三个层面的解构 :一是对格林童话的解构 ;二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解构 ;三是对语言自身的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